-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后被洛阳令举为孝廉。【小题1】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
D.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
E.全诗写景优美,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冷寂忧闷的意境,极富感染力。 |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准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宇文贵字采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父莫豆干,以贵着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安平郡公。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破六汗拔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帅薛崇礼等处处屯聚,出兵遨截,贵每奋击,辄破之。除武骑常侍。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寔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淦口,加别将。贵率乡兵从尔朱荣焚河桥,力战有功。加征虏将军,封革融县侯,邑一千户。除郢州刺史。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之妙,正当尔耳。”进开府仪同三司。魏废帝二年,授大都督、兴西盖等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先是兴州氐反,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开府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等攻围隆州。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朝廷授任宇文贵都督益州潼州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署为游军二十四部,令其督捕,由是颇息。孝闵帝践阼,进位柱国,拜御正中大夫。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保定之末,使突厥迎皇后。天和二年,还至张掖,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列传十九》)
【注】①破六韩拔陵,北魏孝明帝时期六镇之乱的领导人。②侯:箭靶。③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
B.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
C.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
D.州人李祏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令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 |
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B.除,任命官职。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辟、察、荐、举、授、起、征、放等。 |
C.践阼,阼是大堂前东西的台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此指皇帝登临皇位。 |
D.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
A.宇文贵少有大志。他跟老师学习时曾感叹应提剑劳苦征战来博取封侯,不能如先生—样当博士。 |
B.宇文贵箭术神妙。宇文贵—箭射中了放在箭靶上的金酒杯,文帝称赞他的箭术和养由基相当。 |
C.宇文贵善于治民。在蜀地为官时,他曾招募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当地的治安状况由此好转。 |
D.宇文贵屡立战功。生擒葛荣后被朝廷赐封邑,讨伐吐谷浑有功,爵位升为许国公,封地—万户。 |
(1)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寔繁,围久不解。
(2)自贵至州,人情稍定,贵表请于梁州置屯田,数州丰足。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的结句,写出诗人在面对孤城落日景象时的豪壮之感。 |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
D.诗人此时身居夔州,心念长安,听猿下泪,自伤羁旅,表达其内心凄清哀怨之叹。 |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差别图。 |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
D.“风尘何处期”,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
E.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浓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我”坐在溪边,看到前山乌云骤雨,而自己所在处阳光灿烂。 |
B.第三句中的“我”大吃一惊,因为滚滚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自己头上。 |
C.第四句写天色渐晚,再加上前山黑云笼罩,人们无奈只好点起火把照明。 |
D.这首诗生动写出了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 |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可食、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诗句前三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诗人对苛捐杂税社会现实的控诉。 |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D.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
E.这首诗通过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官场尔虞我诈生活的厌恶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 |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
【小题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赠别贺兰铦
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在阆州。贺兰铦是杜甫的朋友,此时欲离开阆州到湘吴去。杜甫此时写诗相赠。【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 |
B.“悲歌”二句,凸显了贺兰铦年老体弱,悲歌慷慨,远赴吴湘的悲壮。 |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到与友人分别后再难相见,内心悲伤。 |
D.全诗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关怀的心情。 |
裴仁基,宇德本,河东人也。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后改投武贲郎将,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击破吐谷浑,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斩获寇掠靺鞨,拜左光禄大夫。从征高丽,进位光禄大夫。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谐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通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教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
A.光禄大夫,汉武帝时置,掌顾问应对,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
B.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C.僭尊号,即继承皇帝封号,文中指的是王世充即位为皇帝。 |
D.丞,秦汉以后用作官名,一般是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
A.裴仁基年青时就骁勇骑马射箭,在平定南陈的时候,冲锋在前,初立功绩。后来成了汉王杨谅的亲信,杨谅谋反,他苦威武,擅长劝不听,反被囚禁 |
B.李密造反,皇帝命裴仁基讨伐,后因人陷害,他投降李密,得到李密的重用。 |
C.王世充因为东都洛阳粮食不足,寻求与李密决战,裴仁基献疲敌之计,李密因害怕不出,裴仁基积极请战,最后兵败被俘,又投降了王世充。 |
D.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有谋略,但一直遇主不明,自己也对人不忠,反反复复,最后事败被杀,令人叹惜。 |
(1)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