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①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小题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首诗是一首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
B.“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
C.“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并描写任花自开自落,道出了诗人归隐田园隐逸不仕的心声。 |
D.“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 |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以致其性焉尔 (2)苟有能反是者
(3)勖尔植 (4)遂而鸡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跟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 B.根拳而土易 | C.旦视而暮抚 | D.已去而复顾 |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小题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本文借事喻理的写作特点。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婉约。 |
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
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
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
郊居岁暮①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注释)①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冬,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的作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点题,交代了写诗的环境、时间以及因“离索”而“惊”的情绪变化。 |
B.颔联紧扣“野”字,“庭空烧烬落”是说野火的灰烬飘落在空旷的庭院之中。 |
C.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今与昨”也就是过去和现在,都是在“默默”中度过的。 |
D.全诗的前四句重在描写景物,后四句重在议论抒情,景、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王维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径黎阳,为黎阳所吸引且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而定居。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小题1】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小题2】诗中最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与为政有关的想法?
寄左省杜拾遗①
(唐)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②限紫微③。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杜拾遗:杜甫。杜曾任左拾遗(谏官名)②曹:官署。③紫微:紫微星,喻指皇帝居处,此指宣政殿。【小题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官场生活,请简要概括。
【小题2】从表现手法角度简析颈联、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1】“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___________。【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承天景命 ( ) (2)振之以威怒 ( )
(3)盖在殷忧 ( ) (4)终苟免而不怀仁( )
【小题3】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高 |
B.善始者实繁 多 |
C.塞源而欲流长也 阻塞 |
D.可畏惟人 思考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以空言求璧 |
B.不然,籍何以至此 |
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
D.思试之斗以觇之 |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甲)霁雪①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乙)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小题1】对两首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七言绝句 |
B.首句都入韵 |
C.韵脚都是平声 |
D.诗中都有对仗 |
A.甲诗首句点明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铺垫。 |
B.甲诗“无人扫”三字突出居住地的偏僻,显出韩舍人的孤独寂寞。 |
C.乙诗首句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 |
D.乙诗“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离人伤心的啼哭。 |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C.日出江花江胜火 | D.胜友如云 |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
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 |
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小题1】第①段以明珠弹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 | B.通过对比,证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臣贪必亡其身”。 | D.举秦惠王伐蜀一例,证明“主贪丧国”。 |
A.人与鸟、鱼无异,含有自我警示的意味。 | B.太宗认为人贪财和鸟贪高、鱼贪深一样。 |
C.唐太宗对人陷身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 | D.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
【小题5】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