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小题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12 08:4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此地”指易水,点明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燕丹”则点明诗人所送的人。
B.易水曾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再次送别友人,诗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历史上荆轲刺秦前易水诀别的故事,“壮士发冲冠”,就是对史载送别时慷慨激昂的悲壮场面的概括。
C.第二句用典,流露出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D.第三句用一个“没”字做过度,由咏古转到现实,人已经逝去,易水却仍然寒气未消,这两句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包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的感受。
E. 诗中意象跳跃较大,但脉络清晰流畅,从始至终,一气呵成,平易中见工巧,语言浅近直白。
【小题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婉约。
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小题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