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①,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②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③,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B.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C.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D.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不同。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不禄”,大夫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和深受王导欣赏,所以在王导打瞌睡时故意惊醒王导,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反而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他都上疏进言。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确实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皇太后舅谢尚犯罪杀人以及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他毅然上奏,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宋之问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注)仲举:即陈蕃,陈蕃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滕王阁序》中有“徐孺下陈蕃之 榻”之语。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群山苍翠,云霞明灭的南山夕照美景,既照应文题“见南山夕阳”,又借景抒情,表达对田园风光、隐逸生活的无限喜爱。
B.颔联中的上句“此中意无限”直抒胸臆,夸耀眼前景色美不胜收;下句表达了对开士前来共同欣赏美景,向开士倾诉心中愉悦的期盼。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以仲举自况,表明此行目的,以及对监师才能的赞许,并运用反问来提醒监师不要再隐居山林,应及时入仕。
D.全诗写景、叙事脉络清晰。诗歌情感随事件的变化而自然变化,由先前的喜悦、期盼而转变为失望、孤寂,情感饱满,感人至深。
E. 诗歌构思精巧,描绘待监师而监师不至的生活琐事却曲折有致。诗歌语言质朴平实,如话家常,读起来亲切自然。
【小题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月?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⑴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⑵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⑶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耶!
⑷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张:夸大。
【小题1】可填入第⑴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B.也C.其D.之
【小题2】概述第⑵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
【小题3】对第⑶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第⑵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小题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页)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白居易822--824年任杭州刺史,这首诗作于他离任那年的春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的景象。
B.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革、一种出新。
C.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D.尾联以不舍意作结,表达了诗人因喜爱西湖而不愿离开杭州的心情。
【小题2】这首诗前三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载,字德基,京兆杜陵人也。祖叡,梁开府仪同三司,永昌严公。父政,梁黄门侍郎。载少聪惠,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棱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事,载随问应答,无疑滞。及长,博涉文史,沉敏有器局。起家梁邵陵王法曹参军,迁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
侯景之乱,元帝承制以为中书侍郎。为建威将军、寻阳太守,随都督王僧辩东讨侯景。是时僧辩军于湓城,而鲁悉达、樊俊等各拥兵保境,观望成败。元帝以载为假节、都督太原、高唐、新蔡三郡诸军事、高唐太守。仍衔命喻悉达等令出军讨景。及大军东下,载率三郡兵自焦湖出栅口,与僧辩会于梁山。景平,除冠军将军、琅邪太守,寻奉使往东阳、晋安,招抚留异、陈宝应等。仍授信武将军、义兴太守。
高祖诛王僧辨,乃遣周文育轻兵袭载,未至而载先觉,乃婴城自守。文育攻之甚急,载所属县卒高祖旧兵,多善用弩,载收得数十人,系以长锁,命所亲监之,使射文育军,约曰十发不两中者则死,每发辄中,所中皆毙。文育军稍却,因于城外据水立栅,相持数旬。高祖闻文育军不利,乃自将征之,克其水栅。仍遣载族弟翙赍书载以诛王僧辩意,并奉梁敬帝,敕载解兵。载得书,乃以其众降于高祖。高祖厚加抚慰,即以其族弟翙监义兴郡,所部将帅,并随才任使,引载恒置左右,与之谋议。
徐嗣徽、任约等引齐军济江,据石头城,高祖问计于载,载曰:“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则齐将之首,旬日可致。”高祖从其计。
永定元年,除和戎将军、通直散骑常侍。二年,进号轻车将军。寻加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将军如故。天嘉元年,以疾去官。载有田十馀顷,在江乘县之白山,至是遂筑室而居,屏绝人事,吉凶庆吊,无所往来,不入篱门者几十载。太建中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选自《陈书》卷二十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
B.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
C.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
D.齐军若分兵先据三吴之路/略地东境/则时事去矣/今可急于淮南即侯景故垒筑城/以通东道转输/别命轻兵绝其粮运/使进无所虏/退无所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官职名,黄门就是宫门,黄门就是在宫中办事的意思,即为皇帝的近侍宦官。
B.假节,暂任节度使的意思,元帝让韦载担任的真正职务是都督太原等三郡的军事。
C.高祖,多为古代开国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名称之一。敕,告诫的意思,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载年轻时就聪明有才气,专心喜欢读书。他在回答刘显关于《汉书》的十件事时,随问随答,对答如流。
B.韦载带兵勇于作战,遵从将令。他在跟从王僧辩讨伐侯景时,带领部队同王僧辩会合,平定了侯景之乱。
C.韦载政治嗅觉灵敏,能识时务。当梁高祖偷袭他时他能事先察觉,在梁高祖劝降时他又能审时度势投降。
D.韦载精通作战方略,善于出谋划策。面对北齐军队的进攻,他精准地分析形势,梁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平,除冠军将军、琅邪太守,寻奉使往东阳、晋安。
(2)文育军稍却,因于城外据水立栅,相持数旬。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也。八岁能属文,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太清二年,通直散骑常侍。使魏,魏人授馆宴宾。是日甚热,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来。”陵即答曰:“昔王肃至此,为魏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收大惭。及侯景寇京师陵父摛先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陵累求复命,终拘留不遣。
绍泰六年,除散骑常待。时安成王顼为司空,以帝弟之尊,势倾朝野。直兵鲍僧睿假王威权,抑塞辞讼,大臣莫敢言者。陵闻之,乃为奏弹,导从南台官属,引奏案而入。世祖见陵服章严肃,若不可犯,为敛容正坐。陵进读奏版时,安成王殿上侍立,仰视世祖,流汗失色。陵遣殿中御史引王下殿,遂劾免侍中、中书监。自此朝廷肃然。高宗纂历,封建昌县侯,邑五百户。及朝议北伐,高宗曰:“意已决,卿可举元帅。”众议咸以中权将军淳于量位重,共署推之。陵独曰:“不然。吴明彻家在淮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于是争论累日不能决。都官尚书裴忌曰:“臣同徐仆射。”陵应声曰:“非但明彻良将,裴忌即良副也。”是日,诏明彻为大都督,令忌监军事,遂克淮南数十州之地。高宗因置酒,举杯属陵曰:“赏卿知人。”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七,谥曰章。陵性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户送米至于水次,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其周给如此,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选自《陈书·徐陵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侯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B.及侯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C.及候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D.及侯景寇京师/陵父在围城之内/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会齐受魏禅/梁元帝承制于江陵/复通使于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文中表示任官职,与其用法类似的词语还有“领"“除”“拜”也可以表示授予官职。
B.纂历,文中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朕,秦以前人们不论尊卑,都可自称“联”,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D.食建昌邑,指依靠建昌封邑租税生活,食色是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陵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徐陵广涉史籍,有口才他率命出使北魏时,宴席上受到魏收的嘲讽,结果徐陵反过来嘲弄了魏收,让魏收羞愧难当。
B.徐陵不畏强权,积极谏言,安城王依仗皇帝弟弟的身份,阻塞诉讼,大臣不敢言说,徐陵带领御史台官员对其进行弹劾,罢免了他的待中、中书监等职。
C.徐陵力排众议,坚持己见。高宗决定北伐,让大臣推荐元帅、朝臣共同签名推举中权将军淳于量,徐陵力排众议,坚持推荐吴明彻。
D.徐陵举荐有功,受到称赞。徐陵举荐吴明彻与裴忌后,皇帝诏令吴明彻为大都督,裴忌监军事,攻取了数十州。后来高宗摆设酒宴时,举杯称费徐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
(2)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B.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小题2】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清明即事①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注]①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这首诗。②茗:茶。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写出漂泊在外的游子的一片愁苦。
B.颔联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进行有声有色的特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唐人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等风俗。
C.中间两联写人们乘坐马车,穿过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物复苏的郊外,看见花草齐生,莺飞蝶戏的美景。
D.全诗寓情于景、情境交融,抒写融融春光里无尽的感慨,自然而传神地表达JLH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题2】本诗最后一联诗人为什么要“酌茗”?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B.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颔联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小题2】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