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黄鸟、杨柳和春风,勾勒出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B.颔联以回环曲折之妙笔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将临别时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
C.尾联上句先以曲笔回应前文的春光明媚,用典不着痕迹;下句表达内心的凄然之情。
D.全诗起句以景衬情,最后再侧面点出“凄其”之情。语言流畅,格调舒缓,凄楚缠绵。
【小题2】本诗颈联中的“远”“迟”两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小题1】诗歌的前三联通过哪种写作角度来描绘环境的?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小题2】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尾联,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凄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平易地引入正题,用“昔时”“今日”点明光阴已逝、物是人非。
B.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酒浇愁、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诗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图出仕,渴望“朝廷当事人”援引的心情。
D.诗通篇送人、抒怀,毫无精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作,全凭真情自然流出。
【小题2】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篠”即“筱”;“裛”即“浥”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①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略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②“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以“沙漠”“寒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B.三、四两句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荒凉之景。
C.五、六两句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字字含情,情感浓烈。
【小题2】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鄜(fū)州: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眷逃往鄜州。七月,肃宗即位,杜甫获悉即只身奔赴,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②虚幌(huǎng):透明的窗帷。
A.颔联写妻子在遥远的鄜州思念自己的小儿女,用小儿女未谙世事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照应首联“独”字,突显妻子独看月亮的悲苦无助。
B.颈联写雾气沾湿了妻子如云般浓密的头发,月亮在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的光辉。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C.尾联中,诗人的疑问饱含对未来的期许和深沉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天涯团聚,一起倚着透明的窗帷,让月光照干彼此脸上的泪水?
D.本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格局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寄寓了诗人对战乱平息、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的渴望。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兵部尚书姚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任幽州都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描绘出正值深秋、风雨交加的幽州边城夜晚,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B.颔联用反问的手法,写出在高大厅堂里夜饮的作者不能忘记自己已是迟暮之年,表达了作者对年老体衰而仕途坎坷的伤感。
C.颈联承接颔联,写作者年虽迟暮却仍有老骥伏枥之心,以矫健刚劲的舞剑之姿、慷慨激昂的胡笳之音表明不忘杀敌报国之志。
D.诗歌语言遒健质朴,遣词用字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
【小题2】尾联措语婉曲,意在言外,请简要说明。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人也。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乱,于乡里聚徒。是时张彪为吴郡太守,引为将帅。彪徙镇会稽,子隆随之。及世祖讨彪,彪将沈泰、吴宝真、申缙等皆降,而子隆力战败绩。世祖义之,复使领其部曲。板为中兵参军。历始丰、永兴二县令。

世祖嗣位,子隆领甲仗宿卫。寻随侯安都拒王琳于栅口。王琳平,授左中郎将。二年,除明威将军、庐陵太守。时周迪据临川反,东昌县人脩行师应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锋甚盛。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四年,周迪引陈宝应复出临川,子隆随都督章昭达讨迪。迪退走,因随昭达逾东兴岭,讨陈宝应。军至建安,宝应据建安之湖际以拒官军,子隆与昭达各据一营,昭达先与贼战,不利,亡其鼓角,子隆闻之,率兵来救,大破贼徒,尽获昭达所亡羽仪甲仗。晋安平,子隆功最,迁假节、都督武州诸军事,将军如故。

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频遣使招诱,子隆不从,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克。及皎败于郢州,子隆出兵以袭其后,因与王师相会。进爵为侯。寻迁荆州刺史。是时荆州新置,治于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绥集夷夏,甚得民和,当时号为称职。三年,吏民诣都上表,请立碑颂美功绩,诏许之。太建元年,进号云麾将军。二年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陈书•列传十六》,有删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隆少慷慨    慷慨:大方
B.为中兵参军 板:委任
C.子隆之 许:答应
D.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之 患:忧虑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率兵攻子隆B.闭门偃甲示之
C.宝应据建安之湖际拒官D.子降出兵袭其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敗/因乞降/子隆许之/ 送于京师/
B.子降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敗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C.子隆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降/许之/送干京师/
D.子降设伏/于外仍闭门/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师至腹背/击之行师大败/因乞降/子隆许/之送于京师/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 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別名,称之为“字”。
B.参军,官名“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中的参军蒋琬,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如文中的“中兵参军”。
C.夷夏,夷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一般指代中国。夷夏是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在古代常用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小题5】概括陆子隆的形象特点。(不超过24字)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①华皎据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题
白居易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
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傍看应寂寞,自觉甚逍遥。
徒对盈尊酒,兼无愁可销。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所作。②趁朝:上朝,这里指到庭办公。③傍看:在别人看来。④尊:同“樽”,酒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老”字表明诗人做官时间很长,经受挫折之多,官场处事老道,心理已经成熟。
B.颔联描写诗人在江州司马任上,一年四季文案不多,还可以不用到庭办公,生活自由。
C.颈联通过“傍看”与“自觉”对比,突出了诗人不觉寂寞,自觉逍遥自在的生活情趣。
D.尾联表明,诗人本欲用酒来排解心中忧愁,却恍然发现,喝酒反而加重空虚寂寥之感。
【小题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
杜 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 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B.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C.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D.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语言含蓄蕴藉,余味悠扬。
【小题2】结合全诗,就表达技巧方面谈谈杜牧的“诲子”方法。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