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课内文言文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略)(共4题)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小题3】与“则施施而行”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4】下文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惴栗(担心) 浸漫而游(任意) | B.披草而坐(拨开) 意有所极(极点) |
C.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 D.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
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 B.欲穷其林 |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
A.欣然而往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倾壶而醉 | D.蟹六跪而二螯 |
A.本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贬居永州的孤愤,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
B.《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游记。作者开头用游其他山水的心情反衬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
C.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小石潭记》也是他写的游记,与《永州八记》一样有名。 |
D.《江雪》(千山鸟飞绝)是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历代诗人对此诗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找出诗中一个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小题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第二联从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可以看出写的是浣花溪________(季节)的美景。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狂夫”的形象。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③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筿,xiǎo,细竹。②裛yì,通“浥”,沾湿。③填沟壑:意为饿死。【小题1】第二联从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可以看出写的是浣花溪________(季节)的美景。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狂夫”的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王勃,唐代诗人,与骆宾王等一起被称为“_________”,“九月九日”是传统的_______节。
【小题2】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那:奈何,为什么。【小题1】王勃,唐代诗人,与骆宾王等一起被称为“_________”,“九月九日”是传统的_______节。
【小题2】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点“望乡”,下笔即言乡思,情感浓郁。 |
B.“他席他乡”还要送友人离去,客中送客,愁苦更深一层。 |
C.诗人产生愁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蜀中”人情淡薄。 |
D.最后一句实为诗家无理之问,但更见深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两首诗都写秋天,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赏析。
秋词二首(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行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小题1】这两首诗歌都写秋天,但情感基调却不相同,刘诗是______,徐诗是______。(每处不超过4个字)【小题2】两首诗都写秋天,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从军行
陈羽
海②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梅花何处落:梅花落,乐曲名,此处将其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为“何处吹奏《梅花落》”。②海:湖泊。【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诗前两句写景,荒漠塞外,冰雪消融,明月洒下清辉,为全诗奠定了壮阔的基调。 |
B.高诗后两句描写诗人看到梅花开满关山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
C.陈诗后两句用借代手法,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
D.高诗含蓄隽永,委婉深沉;陈诗声色兼备,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绵延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色彩鲜明,画面壮美。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街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
B.诗的颔联描写越巂与荆蛮独特的气候现象,沙尘飞扬,风雨交加。 |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 |
D.诗的前三联对仗工整,写山水,写边境,写雁猿,虚实结合,视听结合。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题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答张十一
[唐]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小题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题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咏怀(其四)①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
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C.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D.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