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暮秋扬子江①寄孟浩然
刘昚虚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瞑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②。
寒笛对京口③,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注)①扬子江:长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津南对京口,②越乡:此处是对东南地区的泛指。③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木叶纷纷下”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二句,“纷纷”二字生动形象,突出了落叶之多,切合诗题中“暮秋”的时令特点。 |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形象的秋江幕景图。暮色苍茫,江水空明澄澈,林山、暮色相融;江天相接,余光映照,一片青苍,以乐景衬哀情。 |
C.五、六两句写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浓重,秋声愈悠长,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使人产生愁绪,“久”“长”的感叹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感。 |
D.七、八两句写江上升起一轮明月,皎洁明亮,水面漂浮着一叶孤舟,月照孤舟,作者想起自身仍羁旅东南异乡,故乡之思油然而生。 |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王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
B.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
C.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
D.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
A.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二三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
B.五谷,指五种谷物,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指稻、稷、麦、豆、麻;乜泛指谷物。 |
C.谶,本义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前者是由朝廷授予,后者是指有名望的学者死后,亲友和门人们所加予的。 |
A.王嘉是个奇人。他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又精通世事,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还曾创作过志怪小说。 |
B.王嘉能预测人事。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
C.王嘉因言获罪。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与苻登争权,遇事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最后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
D.王嘉是个隐士。他先隐居东阳谷,后隐居在终南山,又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每次都有弟子跟从学习。 |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
(2)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小题1】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别房太尉墓①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小题1】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关山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
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古风(其二十四)
李 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①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②翁,谁知尧与跖!
(注)①中贵:“中贵人”的省称,指有权势的太监。②洗耳:传说尧帝想让天下给许由,许由认为这些话污了他的耳朵,就去水边洗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题“古风”,在这首诗中指许由所代表的古代贤人的风骨。 |
B.亭午时分却暗然不见阡陌,可见尘土之大,写出了大车之多与行驶之迅疾。 |
C.诗的第四句中以“连云”状宦官宅第高而且广,直接霄汉,突出其高大连绵。 |
D.斗鸡者路逢宦官,不禁赞叹其冠盖之光彩照人,侧面表现了宦官出行场面的豪华。 |
E.“鼻息干虹哪蜺”运用夸张手法,活现斗鸡者势焰薄天、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
①郭槖驼,不知始何名(始:原来)②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密:结实)③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理:道理)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⑤吾与点也(与:赞成)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⑦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⑧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回家)
A.①③④⑥⑧ | B.②④⑤⑦⑧ |
C.①④⑤⑥⑦ | D.②③④⑤⑦ |
梓人①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师官署,余往过焉。委材,会众王。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日: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固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光。【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款其门 款:敲击 |
B.愿佣隙宇而处焉 处:居住 |
C.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阙:缺少 |
D.通是道者 通:通过 |
A.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
B.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
C.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
D.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观察房屋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深、圆方和短长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起初“我”并不相信。 |
B.京兆尹要修整官邸,“我”拜访他时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匠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上了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的名字不在其列,“我”很吃惊。 |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可以被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洽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能够顺应自然。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
(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2)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