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二)①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②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②宋玉:楚国 辞赋家,政治上不得志。所著《九辩》开篇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③云雨荒台:宋玉作《高唐赋》,记叙了楚怀王游高唐时在梦中宠幸巫山神女一事。宋玉意在以这个虚构的故事讽谏楚襄王。但人们不懂宋玉的意图,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尾联写楚国已经灭亡,楚宫也坍圮消失,诗人向船夫请教宋玉的一些情况,船夫自己疑惑不解,不能回答。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其二)①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②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②宋玉:楚国 辞赋家,政治上不得志。所著《九辩》开篇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③云雨荒台:宋玉作《高唐赋》,记叙了楚怀王游高唐时在梦中宠幸巫山神女一事。宋玉意在以这个虚构的故事讽谏楚襄王。但人们不懂宋玉的意图,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摇落”一词取自宋玉的《九辩》,首句既描写了诗人所见之实景,也与诗人凭吊的对象宋玉关联起来。 |
B.从“风流儒雅亦吾师”可知,宋玉虽然是儒雅的辞赋家,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但他生性轻浮放纵。 |
C.从颔联可知,诗人与宋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理想抱负和人生遭遇有相似之处。 |
D.在诗人看来,世人虽然推崇宋玉的文采和作品,但并不知道宋玉在其作品中寄寓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小题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
B.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的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
C.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
D.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
【小题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大麦行①
唐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七、八两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明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大麦行①
唐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
B.一、二两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无欢乐景象,反而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
C.三、四两句,先一句说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一句作者呼吁四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胡羌入侵。 |
D.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
B.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
D.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颖胄,字云长,弘厚有父风。起家秘书郎。高帝谓萧赤斧曰:“颖胄轻朱被身,觉其趋进转在美,足慰人意。”迁太子舍人。遭父丧,感脚疾。数年然后能行,武帝有诏慰勉之,赐以医药。
颖胄好文义,弟颖基好武勇。武帝登烽火楼,诏群臣赋诗。颖胄诗合旨。上谓颖胄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上以颖胄勋戚子弟,自中书郎除左军将军,知殿内文武事,得入便殿。出为新安太守,吏人怀之。后除黄门郎,领四厢直。迁卫尉。
明帝废立,颖胄从容不为同异,乃引颖胄预功。建武二年,进爵为侯,赐以常所乘白瑜牛。明帝每存俭约,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枪,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颖胄曰:“朝廷盛礼,莫过三元,此一器既是旧物,不足为侈。”帝不悦。后预曲宴,银器满席,颖胄曰:“陛下前欲坏酒枪,恐宜移在此器也。”帝甚惭。
后为庐陵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行衮州府事。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向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和帝为荆州。以颖胄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州事。时江祏专执朝权。此行由祏,颖胄不平,曰:“江公荡我辈出。”
初,梁武之起也,巴东太守萧惠训子璝、巴西太守鲁休烈弗从,举兵侵荆州,败辅国将军任漾之于峡口,颖胄遣军拒之,而梁武已平江、郢,国建康。时颖胄辅帝王,有安重之势,自以职居上将,不能拒制璝等,忧愧发疾而卒。州中秘之,使似其书者假为教命。及建康平,萧璝亦众惧而溃,和帝乃始发丧,诏赠颖胄丞相。丧还,武帝车驾临哭渚次,葬依晋王导、齐豫章王故事。谥曰献武。
(选自《南史·萧颖胄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帝每存俭约,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枪,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
(2)时江祏专执朝权,此行由祏,颖胄不平,曰:“江公荡我辈出。”
萧颖胄,字云长,弘厚有父风。起家秘书郎。高帝谓萧赤斧曰:“颖胄轻朱被身,觉其趋进转在美,足慰人意。”迁太子舍人。遭父丧,感脚疾。数年然后能行,武帝有诏慰勉之,赐以医药。
颖胄好文义,弟颖基好武勇。武帝登烽火楼,诏群臣赋诗。颖胄诗合旨。上谓颖胄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上以颖胄勋戚子弟,自中书郎除左军将军,知殿内文武事,得入便殿。出为新安太守,吏人怀之。后除黄门郎,领四厢直。迁卫尉。
明帝废立,颖胄从容不为同异,乃引颖胄预功。建武二年,进爵为侯,赐以常所乘白瑜牛。明帝每存俭约,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枪,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颖胄曰:“朝廷盛礼,莫过三元,此一器既是旧物,不足为侈。”帝不悦。后预曲宴,银器满席,颖胄曰:“陛下前欲坏酒枪,恐宜移在此器也。”帝甚惭。
后为庐陵王后军长史、广陵太守,行衮州府事。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向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和帝为荆州。以颖胄为西中郎长史、南郡太守,行荆州府州事。时江祏专执朝权。此行由祏,颖胄不平,曰:“江公荡我辈出。”
初,梁武之起也,巴东太守萧惠训子璝、巴西太守鲁休烈弗从,举兵侵荆州,败辅国将军任漾之于峡口,颖胄遣军拒之,而梁武已平江、郢,国建康。时颖胄辅帝王,有安重之势,自以职居上将,不能拒制璝等,忧愧发疾而卒。州中秘之,使似其书者假为教命。及建康平,萧璝亦众惧而溃,和帝乃始发丧,诏赠颖胄丞相。丧还,武帝车驾临哭渚次,葬依晋王导、齐豫章王故事。谥曰献武。
(选自《南史·萧颖胄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
B.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
C.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
D.是年/魏扬声当饮马长江/帝惧/敕颖胄移居人入城/百姓惊恐/席卷欲南度/颖胄以魏军尚远/不即施行/魏军亦寻退 |
A.高帝:帝王谥号,正式的名称为高皇帝,与“太祖”庙号一样通常给予王朝的创始者。 |
B.烽火楼:我国古代边防作为瞭望或利用烟雾或火光来报警而建造的高楼。 |
C.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等级。我国春秋时期将爵位等级划分依次为公、侯、伯、仲、季。 |
D.三元:“元”为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为年、季、月之始,故称“三元”。 |
A.萧颖胄孝行感人。父亲去世后,他因伤感患上脚疾。数年后才能行走,武帝下诏书安慰劝勉他,并赏赐他医药。 |
B.萧颖胄文采出众。齐武帝登烽火楼时,下令朝廷群臣赋诗,颖胄所写的诗十分符合武帝的心意,得到了武帝的高度称赞。 |
C.萧颖胄敢于直言。萧颖胄参加宫内宴会,见银器满席,就直言陛下应把节俭之念放在这些银器上,明帝听了后很惭愧。 |
D.萧颖胄忧愧而死。和帝时,萧璝举兵进犯荆州,颖胄亲自带兵迎敌却被萧璝等击败.以至于忧愧交加发病而死。 |
(1)明帝每存俭约,欲铸坏太官元日上寿银酒枪,尚书令王晏等咸称盛德。
(2)时江祏专执朝权,此行由祏,颖胄不平,曰:“江公荡我辈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诗人,江苏丹阳人。
【小题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小题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晚唐诗人,江苏丹阳人。
【小题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小题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格调清幽飘逸,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笔法娴熟而又细膩,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小题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摩天峭壁的青绿,景象甚是壮观。 |
B.颔联调动读者听觉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所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
C.“青牛”“白鹤”皆为道家事物,被借以赞美所访之人,并表达诗人成仙的急迫心情。 |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
【小题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韩信初为齐王时,蒯通说信,使三分天下,信不听。后知汉畏恶其能,乃与陈豨谋反。事泄,吕太后以计擒之。方斩,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高祖归,乃诏齐捕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耶?”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今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弛而维绝,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求者甚众,固力不能耳,又可尽烹耶?”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也。
(节选自《反经》)
注释:①跖:即盗跖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说_________________(2)夷____________(3)置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
【小题4】请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
韩信初为齐王时,蒯通说信,使三分天下,信不听。后知汉畏恶其能,乃与陈豨谋反。事泄,吕太后以计擒之。方斩,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高祖归,乃诏齐捕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耶?”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今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弛而维绝,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求者甚众,固力不能耳,又可尽烹耶?”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也。
(节选自《反经》)
注释:①跖:即盗跖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说_________________(2)夷____________(3)置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韩信初为齐王时 故为之文以志 |
B.吕太后以计擒之 陛下安得夷之乎 |
C.乃为儿女子所诈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
D.秦之纲弛而维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
【小题4】请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事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京兆王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拜都督、徐州刺史。以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卢阳乌兼长史,州事巨细,委之阳乌。宣武初,为护军将军。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迁中书监。为纳顺皇后妹为妃,而不见礼答。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顺皇后召李入宫,毁击之,强令为尼於内,以子付妃养之。岁余,后父于劲以后久无所诞,乃表劝广嫔御。因令后归李於愉,旧爱更甚。
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所得谷帛,率多散施。又崇信佛道,用度常至不接。与弟广平王怀,颇相夸尚,竞慕奢丽,贪纵不法。於是宣武摄愉禁中推案,杖愉五十,出为冀州刺史。
始愉自以职求侍要,势劣二弟,潜怀愧恨,颇见言色。又以幸妾屡被顿辱,内外离抑。及在州,谋逆。愉遂杀长史羊灵引及司马李遵,称得清河王密疏,云高肇谋为杀害主上。遂为坛於信都之南,柴燎告天,即皇帝位。赦天下,号建平元年,立李氏为皇后。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愉知事穷,携李及四子数十骑出门,诸军追之,见执以送。诏征赴京师,申以家人之训。愉每止宿亭传,必携李手,尽其私情。虽锁絷之中,饮赏自若,略无愧惧之色。至野王,愉语人曰:“虽主上慈深,不忍杀我,吾亦何以面见至尊!”於是歔欷流涕,绝气而死,年二十一。后灵太后令愉之四子皆附属籍,追封愉临洮王。
(选自《北史》,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2)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
京兆王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拜都督、徐州刺史。以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卢阳乌兼长史,州事巨细,委之阳乌。宣武初,为护军将军。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迁中书监。为纳顺皇后妹为妃,而不见礼答。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顺皇后召李入宫,毁击之,强令为尼於内,以子付妃养之。岁余,后父于劲以后久无所诞,乃表劝广嫔御。因令后归李於愉,旧爱更甚。
愉好文章,颇著诗赋。时引才人宋世景、李神俊、祖莹、邢晏、王遵业、张始均等,共申宴喜。招四方儒学宾客严怀真等数十人,馆而礼之。所得谷帛,率多散施。又崇信佛道,用度常至不接。与弟广平王怀,颇相夸尚,竞慕奢丽,贪纵不法。於是宣武摄愉禁中推案,杖愉五十,出为冀州刺史。
始愉自以职求侍要,势劣二弟,潜怀愧恨,颇见言色。又以幸妾屡被顿辱,内外离抑。及在州,谋逆。愉遂杀长史羊灵引及司马李遵,称得清河王密疏,云高肇谋为杀害主上。遂为坛於信都之南,柴燎告天,即皇帝位。赦天下,号建平元年,立李氏为皇后。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愉知事穷,携李及四子数十骑出门,诸军追之,见执以送。诏征赴京师,申以家人之训。愉每止宿亭传,必携李手,尽其私情。虽锁絷之中,饮赏自若,略无愧惧之色。至野王,愉语人曰:“虽主上慈深,不忍杀我,吾亦何以面见至尊!”於是歔欷流涕,绝气而死,年二十一。后灵太后令愉之四子皆附属籍,追封愉临洮王。
(选自《北史》,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
B.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
C.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
D.愉在徐州纳妾李氏/本姓杨/东郡人/夜闻其歌/悦之/遂被宠嬖/罢州还京/欲进贵之/托右中郎将赵郡李恃显为之养父/就之礼迎/产子宝月 |
A.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也指贬谪、放逐,有左迁、右迁之说。 |
B.赋,我国古代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如《阿房宫赋》《二京赋》等。 |
C.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又特指皇帝对妃嫔媵嫱等的宠爱。 |
D.诏,是古代天子下达给百姓的一种文体,有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
A.元愉忠于爱情,对李氏始终如一。元愉爱妾李氏虽遭顺皇后的殴打虐待,但元愉对她衷心不改;自己因叛逆被抓押回京师,在驿站休息或住宿时总拉着李氏的手。 |
B.元愉爱好文学,对文人关爱有加。元愉经常招引一些才人在一起宴饮作乐,对儒学宾客也给予很高的礼遇,还常召集儒学宾客住到自己的客馆中。 |
C.元愉心胸豁达,处乱仍从容镇定。元愉担任徐州刺史期间,把州中大小事务都委托给卢阳乌处理,自己谋乱称帝被抓后依旧坦然自若。 |
D.元愉追求奢华,对现实生活不满。元愉与弟弟元怀常常相互夸耀,竞相追求奢丽生活,后因求要职不得,权势较低,李氏受辱,最终走上反叛之路。 |
(1)帝留爱诸弟,愉等常出入宫掖,晨昏寝处,若家人焉。
(2)宣武诏尚书李平讨愉。愉出拒王师,频败,遂婴城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