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韩信初为齐王时,蒯通说信,使三分天下,信不听。后知汉畏恶其能,乃与陈豨谋反。事泄,吕太后以计擒之。方斩,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高祖归,乃诏齐捕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耶?”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今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弛而维绝,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求者甚众,固力不能耳,又可尽烹耶?”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也。
(节选自《反经》)
注释:①跖:即盗跖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说_________________(2)夷____________(3)置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韩信初为齐王时 故为之文以志
B.吕太后以计擒之 陛下安得夷之乎
C.乃为儿女子所诈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D.秦之纲弛而维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
【小题4】请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1 10:47: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现在的北京,古称蓟。辽朝时为陪都,称燕京,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永乐年间才正式叫作北京,或称京师,经清延用到辛亥革命后。1928年,将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为首都,又改称北京。
B.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汉将营”实指唐兵营,比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汉家山东二百州”等。唐朝人仰慕大汉雄风,在文学创作中常常以汉称唐。
C.“三边曙色动危旌”,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句意是边塞的曙光照耀着倾倒的旗帜,一片凄凉。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词,全然没有堆砌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
E. 尾联诗人连用两个典故,东汉时定远侯班超的“投笔从戎”,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缨”,描写抒情,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燕台一望客心惊”的景象。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