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既设置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B.这首诗以空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C.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D.五六句写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激昂奔放。
E.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小题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4 02:0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仆自固无取(________)
(2)人不事师(________)
(3)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陈中所得者(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抗颜而为师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B.①至无雪已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若定是非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辱云欲相师B.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D.非独见病,亦以吾子
【小题4】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世果群怪聚骂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D.余以为过言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小题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日:“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儿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幕扰,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易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本文作者柳宗元,世称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话。
(1)名我当(_______)   (2)其欲舒(________)   (3)不抑耗其实而已(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非有能而蕃之也B.驼种树
C.非有能硕茂之也D.又何以蕃吾生而吾性耶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5】文章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的一句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成忧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馀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有删节)

(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作文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黄河及长江流域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蛮夷,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等。含有轻蔑之意。
B.在文言文中表示古代官职升迁降谪调动的词语很多,需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差别。例如“辟”多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多指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谪过”指因过失被贬谪。
C.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在唐代时大为流行,不但士大夫之家重视行冠礼,普通民众也很重视行冠礼。
D.京兆尹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称为京兆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中立的来信可知,中立对作者文章的过誉,只是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采取老师之实,不必讲求老师之名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小题5】本文和《师说》都是作者对以己为师之人的答复信,仔细阅读这两篇文章,说说二人对“为人之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