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本诗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列举两种并结合诗句进行简要的赏析。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标题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别”字点明题旨,在春夜诗人与好友分别。 |
B.“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后句写眼前之场景。 |
C.“对此芳樽夜”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中,但“离忧怅有馀”使一切都变得黯然。 |
D.尾联表明作者临行时的心意,既委婉含蓄,又暗示了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 |
E.本诗语言畅达优美,诗篇带有感伤色彩,基调凄凉悲哀,给人以低徊悲抑的感受。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小题2】尾联“故国平居有所思”表达出作者的国家和家园之思,那么诗人为何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用“似弈棋”,说长安政局如同弈棋之变化,盛衰无常, 进而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委婉曲折,而又从小处落墨,笔带感情。 |
B.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借代,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百官都换了新人。 |
C.颔联中运用“皆新”和“异昔”,一方面映照己身之寂寞潦倒,一方面揭露政局黑暗腐朽。 |
D.颈联从长安跳出,写全国“时世”之不胜悲,“直北关山”指吐蕃内侵,“征西车马”指回纥入寇。 |
【小题2】尾联“故国平居有所思”表达出作者的国家和家园之思,那么诗人为何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羽林行①
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
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着意塑造了“羽林儿”的英勇形象,作者借此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效仿“羽林儿”为国出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
【小题2】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羽林行①
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
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联用“朔雪”“朔风”既点明了诗歌描绘地点是北方边塞,又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风雪之大,突出强调了北方边塞的凄凉苦寒。 |
B.第二联用语通俗,指出平时善于骑射的“射雕”胡儿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竟也不见踪影;“犹”其实表达的是“竟”之意。 |
C.第三联以“翩翩”“锦臂”等语,刻画了羽林军在边塞打猎时的俊勇之态,“飞”字表面是写苍鹰,其实是写出了“羽林儿”的潇洒。 |
D.第四联写到了黄河冬春季节奇异的“凌汛”现象。面对危险的黄河凌汛,“羽林儿”人马合一,气定神闲,叱咤边塞。 |
【小题2】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疆有紧急军情,以“照西京”来渲染边情之紧急,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而感到心中不平。 |
B.颔联以“牙璋”“凤阙”与“铁骑”“龙城”分别照应,写出了将士们从受命出征到包围敌人。 |
C.颈联没有直接写在龙城的战斗,而是从侧面烘托,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刻画了将士们在风雪中作战。 |
D.尾联用“宁为”“胜作”明志,抒发了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
【小题2】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
【小题2】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即下文的太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即下文的太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
B.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
C.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
D.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
A.丈夫,在古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等。 |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统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代指国家。 |
C.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下文“加通直散骑常侍”中的“加”与之用法相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封”、“起”、“辟”等。 |
D.秦州,地名。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晋初分为十九州,秦州是其中之一。 |
A.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
B.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
C.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
D.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裴晋公①
李郢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②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③。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注]①裴晋公:宪宗时,以中书侍郎讨平淮蔡,封晋国公,加中书令,以身系天下安危三十年,后因宦官擅权,力请罢职,治地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终日与友人诗酒相欢。②庾亮:东晋名士,颇受琅琊王司马睿器重。③羊昙:东晋名臣谢安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与谢玄围棋赌别墅获胜,将别墅赠予羊昙。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尾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上裴晋公①
李郢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②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③。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
[注]①裴晋公:宪宗时,以中书侍郎讨平淮蔡,封晋国公,加中书令,以身系天下安危三十年,后因宦官擅权,力请罢职,治地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终日与友人诗酒相欢。②庾亮:东晋名士,颇受琅琊王司马睿器重。③羊昙:东晋名臣谢安外甥,淝水之战时,谢安与谢玄围棋赌别墅获胜,将别墅赠予羊昙。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用“忧”“ 鬓如丝”写出裴晋公辅相四朝君主,无限苦心,尽显其鞠躬尽瘁的大节。 |
B.龙马,古代传说象龙的骏马,用以形容裴晋公精神旺盛:“海鹤姿”用以形容裴公神态闲远。 |
C.颔联写朝廷深夜下诏书,裴公便率军出征,降服敌将,显出裴公运筹帷幄的过人军事谋略。 |
D.诗赞类裴晋公的气节、功勋、风度,用语庄重,而用典以映射诗情,也使结构避免了板滞。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③。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三城戍:岷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E.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尾联才指出由这一变化的原因,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小题2】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③。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三城戍:岷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诗分古体和近体,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前三联皆对仗工整,不同于常见的中间两联对仗,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
B.颔联的“海内风尘”指战乱,切合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相关的“万里桥”。 |
C.首联扣题中“望”字,视角由近及远:从终年积雪的岷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 |
D.尾联最后点出深沉的忧虑: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
【小题2】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①
孟郊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②碧云。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
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
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薰③。
【注】①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②零,落。③兰茝:皆香草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
E.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
(2)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①
孟郊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②碧云。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
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
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薰③。
【注】①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②零,落。③兰茝:皆香草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
A.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 |
B.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 |
C.三、四句以辽阔的“千山”与微小的“一叶”对比,突出桐庐山环境的寂静。 |
D.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 |
(2)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庾亮:《晋书》: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乘秋夜,登南楼,亮至,诸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概括。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庾亮:《晋书》: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乘秋夜,登南楼,亮至,诸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谢”是“拒绝”,作者不务政事自在逍遥;尾联万里外献书君王,因其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