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E. 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
【小题2】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6 11:02: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③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④共云山:共居处。⑤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⑥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
【小题1】下面对这一首古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首联描写了时局混乱和自身处境的艰辛。“支离”充满对国家蒙难的担忧,“漂泊”一词介绍了流寓夔州的事实,“天地间”广阔的背景衬托出自身的渺小和无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颈联“淹”字用得巧妙,三峡楼台的掩映使日月惨淡无光,想象与夸张中充满强烈的主观色彩,创造出雄奇壮美的意境,映衬了作者愤慨的内心。
C.“哀时”是本诗诗眼之一,“时”就是时局,就是国家的命运。本句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诗人以“词客”身份自指,既有对时局的思考和点评,又有“且未还”的无可奈何。
D.古代诗评家说“诗穷而后工”。杜甫对庾信“诗赋动江关”的成就是赞赏的,而且认为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其人生萧瑟的经历有关联。
E. 咏怀古迹作为诗歌一类常见题材,常常是触景生情,借古伤情,发表历史兴亡的感慨,本诗亦杂以庾信自况,表达了壮志难酬,只能以诗名垂青史的愿望。
【小题2】“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重要的风格特色。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请你说说本诗是如何体现“沉郁”的特点。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小题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小题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 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
【小题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