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朋友多写书信,报告平安的消息,同时也想以赤壁大战的景象激励自己,坚定济世救民之志。
【小题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
【小题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三级达标校与非达标校完成】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极富画面感,写景、写人,写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意境苍凉深远,宛若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小题2】本诗颔联为写景名句,请加以赏析。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以不全求全”“以少总多”的奥秘,本诗仅用四十个字,就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
B.首联写终南山远景,先用夸张手法勾画终南山总轮廓,从平地遥望终南山,其顶峰与天连接,从长安道望终南山,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
C.颈联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终南山从北到南如此辽阔。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岩万壑形态万千,尽收眼底。 |
D.尾联写诗人遭遇天气变化,想投宿山中人家。因面寻声向,“隔水”询问“樵夫”,“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如在眼前。 |
【小题2】本诗颔联为写景名句,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33年),白居易赴杭州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小题1】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为什么不说“照”而说“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小题2】请结合背景,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33年),白居易赴杭州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小题1】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为什么不说“照”而说“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小题2】请结合背景,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
(2)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
B.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
C.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
D.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体犹未壮,故曰“弱”,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以示成人,故曰“冠”。 |
B.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C.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幸”指皇帝被迫逃到某地。 |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们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
A.荀崧深受名流的赏识。太原王济对荀崧很器重,把荀崧与他的外祖陈郡袁侃相比,认为他人品德行很纯粹。 |
B.荀崧为人厚道。堂弟荀馗早死,荀崧把他的两个儿子接来一起居住,关爱有加,并且将自己的封号给了荀序继承。 |
C.荀崧不为名利所动。王敦曾上表任荀崧为尚书左仆射,但当王敦希望荀崧在确定庙号一事上从长计议时,却遭到荀崧的反对。 |
D.荀崧忠心耿耿,一心侍奉皇上。苏峻之战时,荀崧登上御床保卫皇帝,即使皇帝被逼前往石头,荀崧也侍从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 |
(1)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
(2)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兴(其七)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②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本诗有着清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前三联写今非昔比的昆明池,尾联言己落江湖,情与景完美交融。
【小题2】本诗尾联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加以分析。
秋兴(其七)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②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开篇,借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 |
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在,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 |
C.颈联咏昆明池的秋色美景,菰入黑云满池飘动,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乐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 |
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小题2】本诗尾联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机:心意,心愿。③几杖复何铭:为杖作铭,出自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全诗将叙事与抒情融合,“静看”、“闲想”、饮酒、弹琴……看似随意的叙事,暗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
【小题2】本诗的颔联极耐人寻味,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机:心意,心愿。③几杖复何铭:为杖作铭,出自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独吟”是这首诗的题眼,诗人于池上亭独自吟咏,从不同的角度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 |
B.诗歌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着重凸显了环境的幽静,借以衬托孤独的诗人形象。 |
C.饮酒、抚琴重在刻画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生活方式,颈联直抒胸臆地写出了诗人的美好情操。 |
D.尾联借用典故,暗用刘向《杖铭》之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识人才的激愤,“机已息”三字道出作者理想破灭之后的万念俱灰。 |
【小题2】本诗的颔联极耐人寻味,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废帝讳奕,字延龄,哀帝之母弟也。兴宁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无嗣。丁酉,即皇帝位,大赦。
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马桓温帅众伐慕容暐。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温击败之。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戊子,温至枋头。丙申,以粮运不继,焚舟而归。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
六年十一月丁未,诣阙,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己酉,集百官于朝堂,宣崇德太后令曰:“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初,桓温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遂潜谋废立,以长威权。然惮帝守道,恐招时议。以宫闱重閟,床笫易诬,乃言帝为阉,遂行废辱。初,帝平生每以为虑,尝召术人扈谦筮之,卦成,答曰“晋室有盘石之固,陛下有出宫之象”,竟如其言。
咸安二年正月,降封帝为海西县公。四月,徙居吴县,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到其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帝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大事将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帝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帝知天命不可再,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庶保天年。太元十一年十月甲申,薨于吴,时年四十五。
节选自《晋书·帝纪卷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
(2)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废帝讳奕,字延龄,哀帝之母弟也。兴宁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无嗣。丁酉,即皇帝位,大赦。
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马桓温帅众伐慕容暐。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温击败之。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戊子,温至枋头。丙申,以粮运不继,焚舟而归。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
六年十一月丁未,诣阙,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己酉,集百官于朝堂,宣崇德太后令曰:“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初,桓温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遂潜谋废立,以长威权。然惮帝守道,恐招时议。以宫闱重閟,床笫易诬,乃言帝为阉,遂行废辱。初,帝平生每以为虑,尝召术人扈谦筮之,卦成,答曰“晋室有盘石之固,陛下有出宫之象”,竟如其言。
咸安二年正月,降封帝为海西县公。四月,徙居吴县,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到其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帝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大事将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帝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帝知天命不可再,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庶保天年。太元十一年十月甲申,薨于吴,时年四十五。
节选自《晋书·帝纪卷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 距:同“拒”,抵抗 |
B.诣阙,因图废立 诣:到 |
C.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 讽:讽刺 |
D.耽于内宠,有子不育 耽:沉溺 |
A.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后文的“咸安”“太元”也属此类纪年法。 |
B.大赦,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文中的“大赦”指废帝即皇位后大赦天下。 |
C.术人,即术士,古代的术士泛指法术之士、讲阴阳灾异的人以及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文中的术人指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 |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古代对不同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皇帝去世称“崩”等。 |
A.大司马桓温屡立战功,他曾亲自带军击败了慕容垂的军队,接着其裨将邓遐、朱序又在林渚大败傅末波。这促使他有了废立之心。 |
B.大司马桓温为废除晋废帝,挖空心思,因为晋废帝有阳痿之疾,没有生育能力,其子是嬖人所生,所以以此力劝太后行废立之事。 |
C.晋废帝常常担心桓温有废立之心。他曾经找术士占卜,所得卦象显示晋王室虽然很巩固,但废帝有被迫出宫的征兆。 |
D.晋废帝被废除后得以保全天年,得益于他含垢忍辱,有意不问世事,故意放纵自己,以取得朝廷的信任,从而消除朝廷对他的猜忌。 |
(1)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
(2)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东晋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这首诗歌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可谓“字字亮,比比高”;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出,读之更具慷慨悲凉之感。
【小题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东晋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第一句“老去”一层,“悲秋”一层,“强自宽”又一层,层层变化,写出诗人面对秋景,想到自己也已老去,不禁悲从中来,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
B.首联第二句从“兴来”“今日”“尽君欢”三个角度来写,与上一句形成对仗,规劝友人一定要及时行乐,莫要像自己一样,空逝年华,到头来只能宽慰自己。 |
C.颔联借用典故,以古人自比,尽显名士风流的蕴藉之态,写出与友人相聚时的欢乐时光,照应首联的“尽欢”。 |
D.全诗前三联抑扬顿挫,情感曲折多变;尾联一问一答,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难料、自己衰老境况的沉重心情和深广忧伤。 |
【小题2】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②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③。
[注]①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②《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③《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这首诗中,诗人把禅寂生活和辋川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出一个幽寂淡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宁静淡泊的心境。
【小题2】王维之诗,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请以本诗颔联为例,加以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②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③。
[注]①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②《庄子·杂篇·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③《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小题1】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描写山中所见。先写连日雨后,树木稀落,村庄炊烟缓缓升起,再写农家送餐给村东耕耘者,展现了一幅自然淳朴的农家生活画面。 |
B.颈联描写诗人隐居山中,幽栖松下,唯见槿花草木,只食清斋露葵,表明诗人虽避开了尘世的喧嚣,但也难免有孤寂无聊,寡淡悲凄之感。 |
C.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以此表明自己早已弃绝功利之心,与俗人融洽无间,与世无争,抛却尘世烦恼,悠然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
D.尾联运用“海鸥猜疑”的典故,诗人意在表明自己虽努力弃绝功利,但还有心机俗念尚未根除,这说明诗人具有深刻的自省自知精神。 |
【小题2】王维之诗,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请以本诗颔联为例,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