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废帝讳奕,字延龄,哀帝之母弟也。兴宁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无嗣。丁酉,即皇帝位,大赦。
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马桓温帅众伐慕容暐。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温击败之。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戊子,温至枋头。丙申,以粮运不继,焚舟而归。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
六年十一月丁未,诣阙,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人惑之,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己酉,集百官于朝堂,宣崇德太后令曰:“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初,桓温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以收时望。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遂潜谋废立,以长威权。然惮帝守道,恐招时议。以宫闱重閟,床笫易诬,乃言帝为阉,遂行废辱。初,帝平生每以为虑,尝召术人扈谦筮之,卦成,答曰“晋室有盘石之固,陛下有出宫之象”,竟如其言。
咸安二年正月,降封帝为海西县公。四月,徙居吴县,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到其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帝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大事将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帝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帝知天命不可再,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庶保天年。太元十一年十月甲申,薨于吴,时年四十五。
节选自《晋书·帝纪卷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 距:同“拒”,抵抗
B.诣阙,因图废立 诣:到
C.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    讽:讽刺
D.耽于内宠,有子不育 耽:沉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后文的“咸安”“太元”也属此类纪年法。
B.大赦,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文中的“大赦”指废帝即皇位后大赦天下。
C.术人,即术士,古代的术士泛指法术之士、讲阴阳灾异的人以及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文中的术人指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古代对不同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如皇帝去世称“崩”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桓温屡立战功,他曾亲自带军击败了慕容垂的军队,接着其裨将邓遐、朱序又在林渚大败傅末波。这促使他有了废立之心。
B.大司马桓温为废除晋废帝,挖空心思,因为晋废帝有阳痿之疾,没有生育能力,其子是嬖人所生,所以以此力劝太后行废立之事。
C.晋废帝常常担心桓温有废立之心。他曾经找术士占卜,所得卦象显示晋王室虽然很巩固,但废帝有被迫出宫的征兆。
D.晋废帝被废除后得以保全天年,得益于他含垢忍辱,有意不问世事,故意放纵自己,以取得朝廷的信任,从而消除朝廷对他的猜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
(2)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1: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每采梠求食,星行夜归,或至海边,拘嫛螊以资养。雅善谈论。宗族劝之仕,谓之曰:“卿清亮质直,可作郡纲纪,与府朝接,自当显至,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统悖然作色曰:“诸君待我乃至此乎!使统属太平之时,当与元恺评议出处;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若污隆之间,自当耦耕沮溺,岂有辱身曲意于郡府之间乎!闻君之谈,不觉寒毛尽戴,白汗四匝,颜如渥丹,心热如炭,舌缩口张,两耳壁塞也。”言者大惭。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

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充使问其土地风俗,统曰:“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大伯之义让,严遵之抗志,黄公之高节。”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鰞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于是风波振骇,云雾杳冥,俄而白鱼跳入船者有八九。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欲使之仕,即俯而不答。充又谓曰:“昔尧亦歌,舜亦歌。卿颇能作卿土地间曲乎?”统曰:“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授化鄙邦,崩殂而葬。恩泽云布,圣化犹存,百姓感咏,遂作《慕歌》。又孝女曹娥,年甫十四,其父堕江,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投水而死,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今欲歌之。”众人佥曰:“善。”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卹(漱)天,云雨响集,叱吒欢呼,雷电昼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众人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听《慕歌》之声,便仿佛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泪交流。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充欲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选自《晋书·列传64·夏统》)

(注)①元恺:“八元八恺”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以元恺泛指辅佐帝王之大臣及贤人才子。②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③袿襡(guī shǔ/dú),即袿衣。古代妇女的上等长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B.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C.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D.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初作鲻鸟/跃后作鯆䱐/引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汉以功曹、五官掾为郡国的纲纪,有时也将主簿包括在内。后来州牧的主要属吏别驾、治中也称为纲纪,魏、晋均沿用此称。
B.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魏晋以后一般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举行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活动等。
C.“崩”是典型的象形汉字,形自上而下之势,从周代开始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帝王死;殂,形声字,从歹且声。“歹”与“且”合起来,相当于迅速死亡、安乐死。
D.卤簿,中国古代王公大臣出外时的仪仗队。《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楯之别名。凡兵卫以甲楯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着之簿籍,故曰‘卤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夏统品行端贞,修身养性,同族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清秀漂亮、质朴正直的人,如果在朝廷为官,可以和官府贵胄交朋友,一定会很显贵。
B.夏统甘老山林,他希望隐居在江海湖泽中了此一生,是因为自己处在一个世事混浊的时代,应该像春秋时的长沮和桀溺一样避世,不能出来做官。
C.夏统能水善讴,他在水面驾船的本领,可以使风大浪高,雷鸣沙扬,云雾缭绕,观众个个心惊;夏统歌声清越激昂,表现了他对忠孝节烈的追求。
D.夏统热爱家乡,夏统与贾充交谈时,对会稽风俗人情极尽礼赞,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贾充的蔑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
(2)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导遣八部从事之部,和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言二千石官长得失,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和谓所亲曰:“古人或有释其忧服以祗王命,盖以才足干时,吾在常日犹不如人,况今中心荒乱,将何以补于万分,”帝又下诏,和表疏十余上,遂不起,服阕,然后视职。时谢尚领宣城内史,收泾令陈干,杀之。有司以尚违法纠黜,诏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脏罪,听自首减死,而尚内挟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寝其奏。时江夏公卫崇并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礼所以轨物成教,故有国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卫崇本由疏属,复行重制,违冒礼度,肆其私情。若弗纠正,无以齐物。皆可下太常夺服。诏从之。永和七年,以疾笃辞位,其年,年六十四。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注①小极:困倦、小病。②叶:同“协”。③练:是练祭的简称,为古代亲丧一周年的祭礼。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B.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C.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D.卿珪璋/特达机警有锋/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孩子未举行加冠礼时的发型,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就像头顶两只角。
B.“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为从中原向南望,其地处在长江之外,所以称其为“江表”。
C.“夺服”指的是古代官员丧期未满,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与“夺情”的意义不同。
D.“卒”指死亡,古代对不同地位人的死说法不同,天子曰“崩”,诸侯曰“不禄”,大夫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和机智有方,委婉唤醒王导。他为了弄醒说着话就打瞌睡的王导,故意对着别人一边称颂他的功绩,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惊醒了王导,获得了好评。
B.顾和尊章重典,以礼规范事物。他为人处事恪守相关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小到皇冠上装饰品的使用,大到皇亲国戚犯罪后是否应该得到宽恕。
C.顾和持守情理,尽孝不惜抗命。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确实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坚决不同意在守孝期内应荐复职;即便皇帝下诏书,他仍连续上表坚辞。
D.顾和多次进谏,不愿迎合权贵。他认为江夏公守丧的时间过长,不合礼法的规制,于是就毅然上奏,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规劝皇帝予以纠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
(2)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刁协,字玄亮,渤海饶安人也。协少好经籍,博闻强记,释.褐.濮阳王文学,累转太.常.博士。及东嬴公腾镇临漳以协为长史转颍川太守永嘉初为河南尹未拜避难渡江愍帝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例不行元帝为丞相,以协为左长史。中.兴.建,拜尚书左仆射。于时朝廷草创,宪章未立,朝臣无习旧仪者。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凡所制度,皆禀于协焉,深为当时所称许。大兴初,迁尚书令,在职数年,加金紫光禄大夫,令如故。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又使酒放肆,侵毁公卿,见者莫不侧目。然悉力尽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以奴为兵,取将吏客使转运,皆协所建也,众庶怨望之。及王敦构逆,上疏罪协,帝使协出督六军。既而王师败绩,协与刘隗俱侍帝于太极东除,帝执协、隗手,流涕呜咽,劝令避祸。协曰:“臣当守死,不敢有贰。”帝曰:“今事逼矣,安可不行!”乃令给协、隗人马,使自为计。协年老,不堪骑乘,素无恩纪,募从者,皆委之行。至江乘,为人所杀,送首于敦,敦听刁氏收葬之。帝痛协不免,密捕送协首者而诛之。敦平后,周顗、戴若思等皆被显赠,惟协以出奔不在其例。咸康中,协子彝上疏讼之。在位者多以明帝之世褒贬已定,非所得更议,且协不能抗节陨身,乃出奔遇害,不可复其官爵也。丹阳尹殷融议曰:“王敦恶逆,罪不容诛,则协之善亦不容赏。协之比君,在于义顺。且中兴四佐,位为朝首。于时事穷计屈,奉命违寇,非为逃刑。谓宜显赠,以明忠义。”成帝诏曰:“协之勤有可书。今可复协本位,加之册祭,以明有忠于君者纤介必显。”于是追赠本官,祭以太.牢.。

(节选自《晋书·刁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东嬴公腾镇临漳/以协为长史/转颍川太守/永嘉初/为河南尹/未拜避难/渡江/愍帝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例不行/
B.及东嬴公腾镇临漳/以协为长史/转颍川太守/永嘉初/为河南尹/未拜/避难渡江/愍帝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例不行/
C.及东嬴公腾镇临漳/以协为长史/转颍川太守/永嘉/初为河南尹/未拜避难/渡江/愍帝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例不行/
D.及东嬴公腾镇临漳/以协为长史/转颍川太守/永嘉/初为河南尹/未拜/避难渡江/愍帝即位/征为御史中丞/例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意思是脱掉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指始任官职;有时特指进士及第后授予官职。
B.太常,本名为奉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在中国古代行政长官九卿中居于首位。
C.中兴,指王朝由衰落而重新振兴;又可讳称偏安,或指恢复并非由本人失去的帝位。
D.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种牲畜具备;古人有时又把羊叫作“太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刁协满腹经纶。他年少时喜欢阅读经籍,博闻强记,曾担任濮阳王文学;谙熟礼仪,中兴后对朝廷制度的创建很有贡献,深受时人赞许。
B.刁协尽心国事。他为朝廷用尽心力,有匡时救世的志向,很受皇帝信任;建立征用将吏们的奴仆、门客的规定,使得众人对他心怀不满。
C.刁协时危见节。局势紧迫时他于宫中陪伴皇上,并表态愿意尽臣节而死;避乱途中,他被招募来的随从人员杀害,首级被送给王敦。
D.追赠刁协时出现争议。平乱后他未蒙显赠,直到刁彝上书诉讼,才受追封;但进行讨论时,有人认为他未能坚守节操,有人认为他忠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协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
(2)及王敦构逆,上疏罪协,帝使协出督六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琰瑗度。安少子。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与从护军淡虽比居,不往来,宗中子弟惟与才令者数人相接,拜著作郎,转秘书丞,累迁散骑常侍。符坚之役,安以琰有军国才用,出为辅国将军,以精卒八千与从兄玄俱陷阵破坚,以勖封望蔡公。寻遭父忧去官,服阕,除征虏将军、会稽内史。顷之。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将军如故。又遭母忧,朝廷疑其葬礼。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悉依太傅故事先是,王珣娶万女,珣弟珉娶安女,并不终,由是与谢氏有隙。珣时为仆射,犹以前憾缓其事。琰闻耻之,遂自造辒辌车以葬,议者讥之。会稽王道子以为司马,右将军如故。孙恩作乱,加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讨恩。恩逃于海岛,朝廷忧之,以琰为会稽内史。琰既以资望镇越土,议者谓无复东顾之虞。及至郡,无绥抚之能,而不为武备。将帅皆谏曰:“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琰曰:“苻坚百万,尚送死淮南,况孙恩奔衄归海,何能复出!若其复至,正是天不养国贼,令速就戮耳。”遂不从其言。恩后果复寇浃口。琰遣参军刘宣之距破恩。既而上党太守张虔硕战败,群贼锐进,人情震骇,咸以宜持重严备,且列水军于南湖,分兵设伏以待之。琰不听。贼既至,尚未食,琰曰:“要当先灭此寇而后食也。”跨马而出。广武将军桓宝为前锋,摧锋陷阵,杀贼甚多,而塘路迮狭,琰军鱼贯而前,贼于舰中傍射之,前后断绝。琰至千秋亭,败绩。琰帐下都督张猛于后斫琰马,琰堕地,与二子俱被害。诏以琰父子陨于君亲,忠孝萃于一门,赠琰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B.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C.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D.时议者云潘岳/为贾充妇《宜城宣君诔》云/昔在武侯/丧礼殊伦/伉俪一体/朝仪则均/谓宜资给/葬礼悉依太傅故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旧时在本名以外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字一般与本名含义相关。
B.著作郎是官职名,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的官职,其属官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
C.司马是古代重要的军职,殷周时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白居易就管担任过此重职。
D.忠肃,谥号,文中指谢琰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含有褒义性质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琰少有才名,不喜结交,谢琰年轻时就凭才能闻名于时;他胸怀大志,从不与堂兄护军谢淡来往,只与有才德的宗族子弟交往。
B.谢琰具有才名,因功封爵。在苻坚之战中,他因军政才干被任命为辅国将军,与谢玄冲锋陷阵,大破敌军,因战功卓著被封望蔡公。
C.谢琰为人至孝,不顾非议、父亲去世后,他离官守孝直至丧期结束;母亲去世后,他自造送丧车安葬母亲,由此引起议论者的讥讽。
D.谢琰自负轻敌,以身殉国。面对逃到海岛上的叛贼孙恩,他认为不足为虑,不听劝谏;后赋兵来犯,他被下属陷害,朝廷对其忠君爱国行为予以褒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琰既以资望镇越土,议者谓无复东顾之虞。
(2)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阙,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延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宁。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盂徐,荻其骁率。以功封都亭候,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遇。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运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但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谭勒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2)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