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性刚决,有胆气。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高祖受禅,进爵为公。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四月,师至林邑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
B.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
C.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
D.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
A.侯,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爵位可分为公、候、伯、子、男。秦汉以后“侯”是仅次于“王”的爵位。 |
B.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世曾有权臣以禅让之名来夺取皇权。 |
C.仆射,官名。泰开始设置,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仆射”这一官名一直沿用到清末。 |
D.上柱国,古代官职。起源于春秋时期,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唐以后逐渐成为战功卓著者的荣誉称号。 |
A.刘方刚毅果断,得以军功封爵。髙祖时刘方南征交州,对待敌人或招降或斩杀,在平定李佛子和林邑国国王叛乱后,被朝廷追赠封为卢国公。 |
B.刘方军纪严明,带兵有威有恩。刘方军令严明,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有病他也亲自抚慰关照。 |
C.刘方方略得当,能以晓谕降敌。隋军至都隆岭,遇贼兵来犯,刘方遣将击破,大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致其恐惧投降。 |
D.刘方林邑征战,士卒伤亡巨大。刘方南征林邑,异常艰苦,终刻石纪功而返,但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脚都走坏,死去的人达十之四五。 |
(1)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2)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
(1)从表现手法的选择上来看,《琵琶行》主要用______,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______,通过幻想境界的瑰奇,烘托了箜篌奇异美妙的声音。
(2)在表现内容的侧重上来看,《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是突出表现_____。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含蓄隽永,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
B.首联诗人从视听角度写了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咚咚地敲起。以“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
C.颔联写小狗儿因地湿而爬起摇尾,小鸟飞到窗前不停欢叫,似在向人们报告晴好天气的到来,催促人们早起。本联对犬、鸟的传神刻画,紧扣了“早”字。 |
D.尾联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撩人愁思,于是作者借酒浇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本句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小题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岘山①怀古
陈子昂②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③。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①岘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山上的“堕泪碣”是西晋政治家羊祜的碑,因其深得民心,故百姓祭祀时望其碑莫不流涕。②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四川人。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③旧都:指古襄阳城,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附近有诸葛亮居住过的隆中。下句的“城邑”、“津楼”均指代襄阳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怀古”的缘起,诗人骑马来远郊登岘山,眺望襄阳城。 |
B.三四句的“犹悲”、“尚想”,点明诗人“怀古”的对象和情感。 |
C.第五句的“遥”字,既表现楚地的辽阔,又表现“分楚”的久远。 |
D.九、十句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襄阳繁盛的慨叹之情。 |
A.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
B.礼士招贤万古名,高台依旧对燕城。 (汪遵《燕台》) |
C.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
D.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渡易水》) |
客游
李贺①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谒承明庐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⑤,归问时裂帛⑥。
注:①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②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③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④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自己“平原客”。⑤弹铗:《战国策》载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⑥裂帛:指写家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客游 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
B.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 |
C.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
【小题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②,青旗沽酒趁梨花③。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即伍子胥,春秋吴国名臣;苏小:苏小小,钱塘名妓。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③梨花:梨花春,酒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突出杭州城濒江临海的特点,有笼住全篇之势。 |
B.颔联“入”字,由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传入庙中的滚滚涛声,气象雄浑。 |
C.“藏”写极目远望之景,写出了繁华的秦楼楚馆掩不住柳色的盎然生机,旖旎动人。 |
D.“梨花”只是说梨花酒,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 |
(2)颔联用“伍员”和“苏小”的典故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A.遂令天下父母心 遂:于是 |
B.为感君王辗转思 为:为了 |
C.犹似霓裳羽衣舞 犹:还 |
D.云鬓半偏新睡觉 新:刚刚 |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注]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 |
B.“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比喻,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 |
C.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闲”是怡养天性的悠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 |
D.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小题1】对这首诗词语和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
B.首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写作“推”,“推敲”一词即于此。 |
D.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F. 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意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小题2】请赏析颔联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