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①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曹 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事”反讽战事的频繁。
【小题2】请对“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句进行赏析。
己亥①岁二首
僖宗广明元年
曹 松
其一
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二
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④传闻:一作“波间”。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
B.“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
C.“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
D.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
【小题2】请对“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一句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阅读本诗,完成各小题。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小题2】本诗本写落叶,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落 叶
修 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
C.颈联“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
E.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释: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小题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分析其妙处。
【小题2】请结合第三、四联简要分析诗人形象。
客夜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释:这是杜甫于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时所作。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小题1】有人认为“卷帘残月影”的“残”字用得精妙传神,请分析其妙处。
【小题2】请结合第三、四联简要分析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洛阳访才子”一句,作者称袁拾遗为“才子”,表达了对他的景仰之情。 |
B.“江岭作流人”一句中“流人”指的也是袁拾遗,此句暗写造访却未遇。 |
C.“闻说梅花早”,指袁拾遗被流放的"江岭"气候温暖,梅花早开的景象。 |
D.“何如北地春”一句,是说借写北方的春色正浓表达对远方朋友深深的祝福。 |
A.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南方与北国对比。 |
B.作者由“江岭”联想到那里早开的梅花,从而寄寓了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
C.细细品味,不难从“梅花早”的“早”字推知:“北地春”中藏着一个“迟”字。 |
D.作者不仅描写了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也揭露了压制、迫害人才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解:屈子,即屈原。
【小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小题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是此诗的最大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解:屈子,即屈原。
【小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小题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是此诗的最大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张九龄,字子寿,唐玄宗时名相,也是著名诗人。盈手:满手。 竟:整。 遥夜:长夜。
【小题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小题2】此诗的首联可谓千古名句,请从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进行简要的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张九龄,字子寿,唐玄宗时名相,也是著名诗人。盈手:满手。 竟:整。 遥夜:长夜。
【小题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 |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 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因为要看明亮的月光,所以吹灭了蜡烛,之后觉得露水凉,就把衣服披上的寂寥形象。独自看月的情景下,相思之情更为浓重。 |
D.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陈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用典,借陈琳擅长写奏记表现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建功立业,一反上文低沉哀怨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陈琳,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小题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送别图景,“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点明了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
B.第一句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
C.颔联中的“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已十分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
D.颈联实写了孔巢父到达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
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
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
B.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
C.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
D.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
A.“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
B.“领”,兼任,兼职,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
C.“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
D.“崩”,是帝王之死的讳称,也叫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天塌下来”来比喻,由周代开始帝王的死就被称为“崩”。 |
A.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惰人。 |
B.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 |
C.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毫不畏惧群小的叫嚣反对。 |
D.齐宣文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诋毁。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皇帝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
(1)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 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指隐居的人。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尾联成为全诗的精彩所在,诗人感叹自己还不如这些林间的飞鸟,它们自由地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还有乔迁之喜和美丽的羽毛。
【小题2】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清 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①。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②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注】①陲:边陲,国境,靠边界的地方。②沈冥;指隐居的人。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暮春”,“怅望北山”让人联想到孤独惆怅的环境,“陲”指靠边界的地方,暗示生活艰辛,身处战争频繁的边疆。 |
B.颔联写新取得的火种闪耀着光焰,梧桐老枝又开满桐花。巧用清明“燧火”光焰,枝头“桐花”等,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境。 |
C.诗的前四句描写选用了典型意象,并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等手法对清明暮春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惆怅”之情。 |
D.颈联提出了如何摆脱愁悲心境的办法,可是隐居的人生活平淡毫无起色,自觉羞对年年更新的花草,再不好意思邀朋聚宴了。 |
【小题2】诗中借用“林间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