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
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领”,兼任,兼职,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C.“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崩”,是帝王之死的讳称,也叫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天塌下来”来比喻,由周代开始帝王的死就被称为“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惰人。
B.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
C.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毫不畏惧群小的叫嚣反对。
D.齐宣文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诋毁。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皇帝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2 01:0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颜延之,字延年,琅琊临沂人也。延之少孤贫,居负郭,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冠绝当时。妹适东莞刘穆之子宪之。穆之闻其美才,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
后为宋武帝豫章公世子中军行参军。及武帝北代,有宋公之授,府遣延之庆殊命。道中作诗二首,为谢晦、傅亮所赏。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不为之下,亮甚疾焉。
延之既以才学见遇,当时多相推服,唯袁淑年倍小延之,不相推重。延之忿于众中折之曰:“昔陈元方与孔元骏齐年文学,元骏拜元方于床下,今君何得不见拜?”淑无以对。
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又少经为湛父柳后将军主簿,谓湛曰:吾名器不升,当由作卿家吏耳。”湛恨焉,言于彭城王义康,出为永嘉太守。
时沙门释慧琳以才学为文帝所赏,朝廷政事多与之谋,遂士庶归仰。上每引见,常升独榻。延之甚疾焉,因醉白上曰:“昔同子參乘,袁丝正色,此三台之坐,岂可使刑余居之?”上变色。居身俭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三十年,致事
元凶弑立,以为光禄大夫。长子竣为孝武南中郎谘议参军。孝武登阼,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
(颜)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几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常乘羸牛车,逢竣卤簿,即屏住道侧。见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
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赠特进,曰宪子。
(《南史・列传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B.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C.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D.延之疏诞/不能取容当世/见刘湛/殷景仁专当要任/意有不平/常言天下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辞意激扬/每犯权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子,古代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
B.致事,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专门担任与之相关的职务。
C.登阼,登上帝位。阼,本指台阶,帝王登上阼阶来主持祭祀,阼也指帝位。
D.谥,谥号,古代帝王或高官死后给子的具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延之颇有才华。他饱读天下的诗书,写的文章也冠绝一时,并且他作的两首诗曾得到谢晦、傅亮的赞赏。
B.颜延之遭人嫉恨。他曾因恃恃才傲物,不愿为傅亮之下,被傅亮嫉恨;也曾因出言不逊被袁淑和刘湛等人痛恨。
C.颜延之敢于直言。他曾因文帝器重沙门释慧琳而出言惹怒皇上;他还曾直言劝诫颜竣,让他好自为之。
D.颜延之居身俭约。他不谋求财物利益,穿布衣,吃粗食;儿子颜竣有了地位后,送的东西颜之不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妹适东莞刘穆之子宪之。穆之闻其美才,将仕之,先欲相见,延之不往也。
(2)延之既以才学见遇,当时多相推服,唯袁淑年倍小延之,不相推重。

同类题4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承祯,字子微,博学能文,攻篆,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

睿宗尚道教,屡加尊异,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老子经云:‘损之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见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乃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要。”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其美者三十余篇,为制序,名曰《白云记》。

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天台?”承祯徐对曰:“以仆所观,乃仕途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

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初玄宗登封太岳回,问承祯:“五岳何神主之?”对曰:“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

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蓬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后白日上升而去。

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

(选自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一体    迥:远
B.睿宗尚道教.屡加尊 雅:平素,向来
C.其美者三十余篇 撮:选取
D.国之者为之  望: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睿宗向司马承祯询问治国之道,司马承祯认为治理国家的要旨就是《易经》所说的顺应自然。
B.《白云记》收录司马承祯离开唐玄宗时公卿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常侍徐彦伯还为诗集作了序。
C.卢藏用劝说司马承祯在终南山隐居,词马承祯说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感到羞惭。
D.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潜藏各种神仙,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修建仙官庙。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
(2)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司马承祯修行道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