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在弹奏时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好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声暂歇”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
D.“曲终”“四弦”两句写音乐进入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
【小题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琵琶女有如此表现?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粵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等因同属革新派而遭贬。②飐(zhǎn):风吹物使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二者在写景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日出了,发现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
C.苏轼说“子厚晩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的风格正相似。 |
D.五、六句写日出之后,渔船已经进入中流,诗人回首,见山上白云相逐,诗境悠逸恬淡。 |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或是因酒而生情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歌的象征。 |
B.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 |
C.颔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
D.颈联“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是全诗的点题之句,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是送别友人。 |
(1)“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六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脚著谢公屐……水澹澹兮生烟”十句诗描写了登山的所见所闻,那么诗人在登山过程中见、闻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景象 | 特点 | 情感 |
青云梯、海日、天鸡、千岩、花、石、熊咆、龙吟 | ① | 表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
深林、黑沉沉像要下雨的云、笼罩着烟雾的动荡起伏的水等 | 满含阴郁 | ② |
对于“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三句诗,有人认为它与“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所表达的对人生的伤感情绪一样,体现了李白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考点:探究)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发端两句便点出了行军环境,“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表现了战士们以身许国,英勇豪迈的情怀。 |
B."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前句“飞”字预警了军情危急,时空快速切换,从榆关、碣石至瀚海、碣石,气氛从宽缓渐入紧张。 |
C.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最象,渲染了萧条阴惨的氛围,烘托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
D.同为边塞诗,李颀的《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高适诗中的“征人蓟北空回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同情。 |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呜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用以敲击巡更。③公主琵琶:指汉武帝时公主远嫁乌孙一事。④蒲桃:即葡萄。【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肃穆而凄凉。 |
B.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
C.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
D.诗中写征夫之苦,直到最后两句才画龙点睛,点出君王开边目的,显出巨大的讽喻力量。 |
(1)下列对《春江花月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换八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
C.“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
D.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药:芍药。(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增添了一份温馨。 |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