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6:03: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和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瘅,炎热的瘅气。
【小题1】下面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喧闹热烈的氛围。
B.前四句描写景物上,运用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瘅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瘅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D.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
【小题2】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小题2】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D.胜友如云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道也(从师、学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徒,其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惑之不(解决)爱其子,择师而之(教育)
D.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