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赏析以下内容: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6:0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B.而学于师 耻,羞耻
C.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D.官盛则近 谀,奉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不知 师道不复可知矣
B.欲人之无惑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C.其闻道也固先吾 其皆出于此
D.惑不从师 耻学于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以“省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必有师”三个字把古代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学习的结果。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分别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
C.第(2)段作者通过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的对比,有力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且批判的力度逐渐加重,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D.在文段(2)中,作者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猛烈抨击了“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然而受社会等级观念的局限,在批判的同时,也无意中流露出了他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明眎(shì):兔子的别名。②髦:毛中长豪;引申为同辈中不群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豪 豪:同“毫”,毫毛
B.与上益狎 狎:亲近
C.以衡石自程     程:限定
D.见绝于孔子     绝:绝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氏家族被围捕,毛颖被带回章台献给皇帝,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B.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基本偕同一致。
C.文章以毛颖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2)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同类题5

与李翱书1
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言意皆也 是:正确的
B.其安能有以乎 合:遇合
C.所乎京师者   贵:崇尚
D.离久,乍还侍左右 违:背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2)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