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悦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近,消息海云端。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全诗极力渲染凄厉萧瑟的气氛,借以反衬诗人想起朋友时的高兴之情,处处都饱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小题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近,消息海云端。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 |
B.二联回忆朋友离开长安时的情景: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去后作者的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
C.三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寒气逼人的夏天的晚上,两人聚会一起,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
D.“兰桡殊未近”中的“兰桡”,指用木兰树做的桨,这里代指船,也形容船的珍贵;“殊”是“特殊、不一般”的意思。 |
【小题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小题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隐约。⑤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
【小题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发昌平岛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E. 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早发昌平岛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 |
B.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 |
C.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 |
D.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 |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畏人①(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畏人①(杜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内心十分欢喜。 |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
C.《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
D.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③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③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
B.昔舜、禹、皋陶相与语 相与:互相 |
C.华善之 善:好,对 |
D.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A.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
B.李密学习刻苦,富有才华。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
C.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
D.李密心怀不满,最终免职。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对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心怀怨恨;他因在诗中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而被免职。 |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晓行巴峡(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梢⑴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⑵,莺为故国声。
赖⑶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⑴树杪:树梢。⑵殊方语:异乡语言。⑶赖:多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小题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晓行巴峡(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梢⑴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⑵,莺为故国声。
赖⑶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⑴树杪:树梢。⑵殊方语:异乡语言。⑶赖:多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
D.“莺为故国声”借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和“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的写作手法一样。 |
【小题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元九书(节选)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①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正直)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②,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③,辅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直;闲适者,思澹而辞迂缓。以质直合迂缓,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④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仆尝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⑤,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①域:水平。②时阙:时政的缺失。③广宸听:使开阔见闻④小通:做官顺利。⑤妍媸:美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2)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与元九书(节选)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①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正直)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②,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③,辅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直;闲适者,思澹而辞迂缓。以质直合迂缓,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④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仆尝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⑤,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①域:水平。②时阙:时政的缺失。③广宸听:使开阔见闻④小通:做官顺利。⑤妍媸:美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合为时而著 合:应当,应该。 |
B.小穷则以诗相勉 穷:失意,不得志。 |
C.己尚病,况他人乎 病:生病。 |
D.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罪:怪罪,谴责。 |
A.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时事与治道多有关注而有所体会,白居易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的基本看法。 |
B.白居易为实践他的诗歌理论而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喜爱,未能发挥效用,却已受打压、毁谤,他觉得真正理解和喜爱他的这些诗歌的人只有元稹。 |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创作与社会政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长恨歌》就属于这类作品,不但白居易自己很重视这首诗,它也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
A.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B.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C.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D.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1)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2)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小题2】柳宗元字▲,世称▲。他与韩愈在文坛上发起领导▲,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
【小题3】愚溪“无以利世”在上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小题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4处)
【小题2】柳宗元字▲,世称▲。他与韩愈在文坛上发起领导▲,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
【小题3】愚溪“无以利世”在上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小题1】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琴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2】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导读: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篇作品也有不同的感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对总结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gǔ)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你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的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释】①广陵客:这里指善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
【小题1】结合具体的诗句,赏析《琴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2】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导读: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篇作品也有不同的感悟。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对总结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gǔ)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你认为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的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