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约791~约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小题1】阅读下列选项,找出对本诗理解最为准确的两项
A.诗的首联中,“一上”即“愁”表明诗人情感触发之突然,突出愁思来得之快;“万里”以空间之迢遥广大极言愁思之浓厚,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中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山雨将到时,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的秦苑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汉宫里的景象,其间充溢着对秦汉兴亡的无奈和惋惜。
C.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用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直接抒发了诗人乡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哀飒萧瑟,令人伤感。
D.诗人在尾联中感叹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E.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景新颖而壮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
【小题2】这首诗的颔联为历代人们传诵,已成为千古名句。请你根据此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谈谈它被千古传诵的理由。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杨柳岸,晓风残月。”游人漫步于河水边,将自己融入到一片清幽的早晨景色中,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江南的秋雨滋润着每一个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C.“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改醮:改嫁。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③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故。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昔舜、禹、皋陶相与语 相与:互相
C.华善之     善:好,对
D.而憎疾从事 疾:痛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感恋弥至,遂以成疾 ②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①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①后卒于家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全部能表现李密敦厚和孝顺的一项是(   )
①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②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⑤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⑥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他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刘氏生病,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学习刻苦,富有才华。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李密心怀不满,最终免职。他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对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心怀怨恨;他因在诗中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而被免职。
【小题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大瘐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瘐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瘐岭时所作。②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诗人用了南飞雁这意象,其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B.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C.人雁比较以后,在颈联中,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句虚写诗人到南方后寂静、荒凉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在尾联中,诗人从抒情转为写景。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
【小题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幽   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①,谁谓薄世荣。
【注】①蹇劣:笨拙。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 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小题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小石潭记
唐代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格外)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以)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呼吸)
D.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奴隶)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大将军苟晞表请迁都,使祗出诣河阴,修理舟楫,为水行之备。及洛阳陷没,遂共建行台,推祗为盟主,以司徒、持节、大都督诸军事传檄四方。遣子宣将公主与尚书令和郁赴告方伯征义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畅行河阴令,以待宣。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祗自以义诚不终,力疾手笔敕厉其二子宣、畅,辞旨深切,览者莫不感激慷慨。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B.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C.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D.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是君主制国家君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通常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辅政,指新君即位时因患疾病由他人辅佐理政,辅政者一般是宗室诸王或权臣。
C.常侍,是中常侍的简称,是皇帝侍从,其职责是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D.古人对死各有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傅祗深为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
(2)王戎、陈准等相与言曰:“傅公在事,吾属无忧矣。”其为物所倚信如此。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刘禹锡
庭晚初辨色,林秋微有声。
槿衰犹强笑,莲迥却多情。
檐燕归心动,鞲鹰俊气生。
闲人占闲景,酒熟且同倾。
[注] 鞲鹰:站立在手臂上的猎鹰。
(1)这首诗写出了一副怎样的秋景?
(2)作者在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3)这首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辛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有思理,百工克济。再迁尚书右丞,出为清河太守,政有能名。遭父忧去职,清河父老数百人诣阙请立碑颂德。文宣嗣事,累迁散骑常侍。齐天保元年,侯景征江西租税,术率诸军度淮断之,烧其稻数百万石。还镇下邳,人随术北渡者三千余家。东徐州刺史郭志杀郡守,文宣闻之,敕术自今所统十余州地诸有犯法者,刺史先启听报,以下先断后表闻。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也。安州刺史、临清太守诸镇将犯法,术皆案奏杀之。睢州刺史及所部郡守俱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百口及赀财尽赐术。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僚列闻之,遗术书曰:“昔闻孔子忍渴于盗泉,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武定八年,侯景叛。及王僧辩破之,术招携安抚,城镇前后款附者二十余州。兖州刺史郭元建获传国玺,文宣欲以玺告于太庙,檄术以进焉,其见重若此。寻征殿中尚书,领太常卿,仍与朝贤议定律令。累迁吏部尚书,干食南兖州梁郡。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天保末,文宣令术选百员官。术自题目士子,人无谤讥,其所旌擢,后皆致通显。术临军以威严,牧人有惠政。少爱文史,晚更修学,虽在戎旅,手不释卷。及定淮南,凡诸资物一毫无犯,但大收典籍,多是宋时佳本。及还朝,颇以馈遗权要,物议以此少之。十年卒,年六十。
(选自《北齐书·辛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B.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C.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D.既迁邺/大选之职/知名者数四/互有得失/未能尽美/唯术性尚贞明/取士以才器/循名责实/前后铨衡/甚为当时所称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是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此外还有升、斗、斛等。
B.刺史,是古代行政区的长官之一,属于地方官职,负责监察检核之事。
C.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即将斩下的头悬于高处示众,也是死刑的通称。
D.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祖之所,里面供奉皇帝先祖以及某些皇后和功臣的神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术聪明干练,政绩斐然。在中央为官营造邺都宫殿时,思维清晰有条理;在地方为政时,受到百姓爱戴,百姓联合请求立碑为其颂扬德行。
B.辛术军功卓著,深得民心。他率领军队南渡淮水禁绝侯景征税的行为,返回时,众多百姓追随他而来;侯景反叛被破后,辛术安抚人民,诸县相继依附。
C.辛术据实执事,备受信任。辛术能够依据所犯罪过轻重处罚犯罪官员;君主对他十分信任,将处罚官吏的权利交给他,甚至将护送传国玺的重任也托付给他。
D.辛术廉于财利,酷爱文史。朝廷将犯罪官员的奴婢以及财产赐给他,他不为所动;平定淮南之后,钱财秋毫无犯,只收藏宋时典藏,因此受到非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辞不见许,乃送诣所司,不复以闻。
(2)术自题目士子,人无谤讥,其所旌擢,后皆致通显。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小题2】本诗八句诗中,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