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囊 ,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
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谦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
(选自《晋书•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絹与/都督谢而逍之/
B.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
C.质帐下都督先威考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逍之/
D.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絹与/都督谢而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很多,比如文中的“拜”“历”“迁”“入”等词语都有官职升迁的意思。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賜。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胡威有功于晋朝,被授予“平春侯”。
C.“对”,在古代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D.古代君主死后有谥号,大臣死后也可以有谥号。大臣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胡威的谥号“烈”就是朝廷賜予的。
【小题3】下列对职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髙尚。他从京都到荆州看望父亲,路途遥远,只身骑驴前往。途中毎到一个客找,他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商位恪守沽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贏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威父子为人通愤,珍惜名禅。胡质帐下的都督请假回家,刚好与胡威同路,常资助胡威,胡威为不贪便立,以绢相报。胡质为避嫌疑,对都督则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商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父。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3)吾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6 10:02: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泰始八年,诏举奇才可以安边者,衍初好论从横之术,故尚书卢钦举为辽东太守。不就,于是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父卒于北平,送故甚厚,为亲识之所借贷,因以舍之。数年之间,家资罄尽,出就洛城西田园而居焉。后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出补元城令,终日清谈,而县务亦理。入为中庶子、黄门侍郎。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俊秀有令望,希心玄远,未尝语利。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而不能禁。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却阿堵物!”其措意如此。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东海王越薨,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B.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C.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D.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弥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排:排列
B.造仆射羊祜 造:拜访
C.总角尝造山 总角: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借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时期的童年。
D.衍初好论从横之术   从横:指合纵连横,战国至秦汉之际善于外交的外交家所使用的谋术。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然误天下苍生者 诏举奇才可以安边者
C.既去,目而送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衍擅长言辞,他十四岁时,到当时名望很大的仆射羊祜那里,言辞清晰明白,且无屈从卑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非同寻常。
B.王衍小时神情清明,终日清谈,风姿安详优雅,但山涛却说他可能“误天下苍生”,事实证明山涛眼光独到。
C.王衍有优异的才能和俊美的形貌,聪明颖悟犹如神人,名气很大,倾倒并震动当世,又连续担任显要的职务,后辈读书人,没有不羡慕仿效他的。
D.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自负,常自比子贡。他妙善玄言,常常口中雌黄,朝野之人对他很仰慕。
【小题5】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2)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项羽又叫项藉)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戴若思,广陵人也。若思有风仪,性闲爽,少好游侠,不拘操行。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据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复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剑就之。机与言,深加赏异,遂与定交焉。
若思后举孝廉,入洛,机荐之于赵王伦曰:“伏见处士广陵戴若思,年三十,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安穷乐志,无风尘之慕,砥节立行,有井渫之洁;诚东南之遗宝,宰朝之奇璞也。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废。”伦乃辟之,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时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鉴,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与语,既而称若思有公辅之才。以讨贼有功,赐秣陵侯。帝为晋王,以为尚书。中兴建,为中护军,转护军将军、尚书仆射,皆辞不拜。发投刺王官千人为军吏,调扬州百姓家奴万人为兵配之,以散骑常侍王遐为军司,镇寿阳,与刘隗同出。帝亲幸其营,劳勉将士,临发祖饯,置酒赋诗。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举兵,诏追若思还镇京都,进骠骑将军,与右卫将军郭逸夹道筑垒于大桁之北。寻而石头失守,若思与诸军攻石头,王师败绩。若思率麾下百余人赴宫受诏,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问若思曰:“前日之战有余力乎?”若思不谢而答曰:“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又曰:“吾此举动,天下以为如何?”若思曰:“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敦笑曰:“卿可谓能言。”敦参军吕猗昔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至是,乃说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公若不除,恐有再举之患,为将来之忧耳。”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贼平,册赠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曰简。
(选自《晋书戴若思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B.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C.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D.敦参军吕猗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與论和风尚。
B.爵,即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祖饯,古代出行时举行祭祀祖宗的仪式以求平安,称“祖”;摆酒宴送行称“饯”,即现在所说的饯行。《史记・荆轲》中有“既祖,取道”。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杰出的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进行评定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若思知错就改。他年轻时不拘节操行为,与他的同伙劫持了陆机的船只,在陆机的劝说下,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B.戴若思才华横溢。陆机把他比作清洁的井水、东南之遗宝、奇异的美玉;同郡人潘京找到他交谈,称赞其有公辅之オ。
C.戴若思深受器重。元帝征发千人担任军吏,调集万名土兵,委派他与散骑常侍王遐等人镇守寿阳,并亲自为他送行。
D.戴若思刚正不阿。面对叛臣王敦的质问,他不卑不亢;对奸臣吕猗,他厌恶有加,最终因此被害,深受有识之土敬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机察见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遥谓之曰:“卿オ器如此,乃复作劫邪!”
(2)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习凿齿,字彦威。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星人曰:“无忧虞,至五十年外不论耳。”温不悦,乃止。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星人乃驰诣凿齿曰:“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缘君仁厚,乞为标碣棺木耳。”凿齿问其故,星人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凿齿曰:“君几误死!君尝闻干知星宿有不覆之义乎?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节选自《晋书·习凿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B.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C.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D.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只在地方郡、县官府设有此官,中央不设。
B.棺,棺材,常见以木、铜、石等物料制造,分内棺和外椁,棺: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
C.星宿,古代天文术语。文中指星象,指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迷信的人借观察星象,推测人事的吉凶。
D.荆州,九州之一,九州,传说我国上古时期有冀州、兖州、扬州、徐州等九大行政区,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凿齿才干突出,很受赏识。他从小立志,博学多闻,文笔好;他妙答释道安,被人称好;他被袁乔器重,得到桓温的优厚待遇。
B.习凿齿思维敏捷,机智过人。桓温向占星人咨询后送给占星人钱物,占星人访问习凿齿请求他帮忙,习凿齿点拨后救了占星人。
C.习凿齿恪尽职守,忠于朝廷。他在桓温手下,常常担任要职,办事有成效,后来他居住郡里时,撰述《汉晋春秋》来劝谏桓温。
D.习凿齿评论别人,实事求是。他评价简文帝用语是“生平所未见”,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忠于朝廷的愿望,违逆了桓温意愿,于是被降职为户曹参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
(2)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课本内容)”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刘夙疾病(绕)  ②夙遭凶(通“悯”,指悲痛)  ③更相为命(交互)  ④不名节(自夸)  ⑤日西山(迫近)  ⑥臣之辛苦(劳苦)  ⑦则告诉不许(通知)  ⑧形影相(安慰)  ⑨皇天后土实所共(察)⑩臣微志(聆听)  ⑪则刘病日(病重)  ⑫门衰薄(浅)
A.③⑥⑩B.②⑧⑫C.①⑦⑪D.④⑤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上疏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养自己的恩德,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情感直接坦率。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除”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左迁”是降官。
C.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D.晋朝建立后,李密先后被推举为孝廉和秀才。“孝廉”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荐举小水父母、品行端正的人。“秀才”别称“茂才”,是汉代对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司空张华询问李密对安乐公刘禅的看法。李密认为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