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安,字安石。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溫请为司马。温当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寻除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简文帝疾驾,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 ”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沓,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
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及中书令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诏安总关中书事。安义存辅导,虽会稽王道子亦赖弼谐之益。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太元十年薨,时年六十六。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
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B.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C.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7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D.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B.司马是古代官名,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掌管军事之职。
C.手版是古时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笏,其作用是记录参奏的内容或记录君主的旨义。
D.太元是中国古代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一任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先无入世,后有做官志趣。少年时便颇具声明,长大后寄情山水,不愿做官,在弟弟谢万逝世后,他才考虑做官,这时已经四十多岁。
B.谢安为人器重,处事淡定从容。桓温非常看重谢安,请他做司马。后简文帝驾崩,桓温欲推翻东晋,对此事王坦之的恐惧惊慌反衬了谢安的淡定从容。
C.谢安尽忠职守,辅佐武帝建业。武帝即位时,不能掌握实权,桓温威振内外人情纷杂各怀异心,此时谢考与王坦之尽忠辅助,终能使朝廷大体平静无事。
D.谢安广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谢安心存仁义,与文武百官同心同德,不计较小过失,专心大事,恩威流布广远,人人都认为文雅超过王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
(2)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6 10:01: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逖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威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剌来给千人廪布三千兵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釅,百姓感悦。尝置酒大会,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其得人心如此。

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方当推锋越河,扫清冀朔,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己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俄卒于雍丘,时年五十六。豫州士女若丧考妣,谯梁百姓为之立祠。册赠车骑将军。

(选自《晋书·祖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B.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C.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D.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主要用于他称,一般男子18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B.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此处指的是西晋的首都洛阳。
C.孝廉是汉代察举考试科目,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明清时是举人的雅称。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其也被用来借指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轻财好侠。每到农家,就托称哥哥的心意散发财务接济贫困人家,乡间宗族的人都很敬重他。
B.祖逖心怀仁慈。京师大乱,他率领素不相识的数百平民避难,将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志在恢复。受命北伐后,他率众渡江,船到江心时,击楫立誓要扫清中原,大家都为之慨叹。
D.祖逖深得民心。收复河南后,他休养生息,爱护百姓。耆老们流着眼泪赞扬祖逖是他们的父母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2)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世才具。侨居阳平。年二十四,阳平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节选《晋书·祖逖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者谓逖有世才具    赞:称赞
B.阳平察孝廉 辟:征召
C.元帝用为徐州刺史  逆:迎接
D.中流击而誓曰 楫:船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帝以逖为奋威将军  景公下席而谢之曰
B.此非恶声 是社稷之臣
C.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 以乱易整,不武
D.诸兄每忧 杳不知其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从少年时代起就闻鸡起舞,博览书记,乡党宗族都说他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B.京师发生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数百家避难途中,将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
C.祖逖认为晋朝发生大乱不是因为皇帝昏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而是由于藩王争权,自相残杀,使戎狄乘机占领中原。
D.晋元帝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提供了粮食、布匹,但不提供武器,并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2)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恒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B.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C.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D.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这个称呼也用作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
B.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阙,终了。官员服丧期满,朝廷会重新授予官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点。
C.辟命:征召为官,任命以官职。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D.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琦事亲至孝,父丧悲痛过度,侍奉母亲勤勉,每天都是和颜悦色,并常担心缺少食物供养。母丧期间,堂屋一间免于火灾,其诚心感动上天。
B.何琦不重仕途,迫于供养家人而出仕为官,曾居于陋室,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自娱自乐。后来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召他为官,都未从命。
C.何琦节俭寡欲,与亲邻同甘共苦。姐姐未嫁由其供养,他还为身边婢女赎身。他不让别人随便馈赠,而自己多余的,就会拿来送人。
D.何琦修身养性,穿布衣,吃粗粮。好古博学,一直致力于著述立说,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
【小题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步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古代常见授予官职的词有“举、辟、征、拜、授、出、放”等。
B.“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C.“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D.“太子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但在文中,李熹任此职时属掌权实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母亲病重,他偷偷回家,赶上母亲丧事,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李熹治军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但因擅自出兵,而被免职。
D.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步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2)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罪。

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 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 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太常,古代设置的官职,原来属九卿之一,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礼仪事务。
C.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