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船歌。
⑴ 诗歌的一、二句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⑵ 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船歌。
⑴ 诗歌的一、二句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⑵ 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小题1】这两首绝句就题材而言,均属于宫怨诗。两位抒情女主人公一个“卧听南宫清漏长”一个“斜倚熏笼坐到明”,她们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2】两首诗里都出现“熏笼”这种家具,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熏笼亦作“燎笼”。一种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器物。熏笼这种放于卧室甚至床上的家具,可提高夜晚睡眠的质量,把衣被熏香、烤暖。【小题1】这两首绝句就题材而言,均属于宫怨诗。两位抒情女主人公一个“卧听南宫清漏长”一个“斜倚熏笼坐到明”,她们无法入睡的原因是否相同?
【小题2】两首诗里都出现“熏笼”这种家具,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画 石
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哪知忽遇非常用①,不把分铢补上天!
注:①非常用:指补天的用处。《列子》曾记载女娲曾经炼五彩之石补天。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分)
答:
【小题2】题画诗往往是言在画中,意在画外,与画互补。既要写出画面内容,又要传达更深远的意义。那么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画 石
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哪知忽遇非常用①,不把分铢补上天!
注:①非常用:指补天的用处。《列子》曾记载女娲曾经炼五彩之石补天。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4分)
答:
【小题2】题画诗往往是言在画中,意在画外,与画互补。既要写出画面内容,又要传达更深远的意义。那么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尾联为什么写野鸭,有什么用意?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尾联为什么写野鸭,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2)本诗在表达上运用了衬托法与比喻法,请找出句子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请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2)本诗在表达上运用了衬托法与比喻法,请找出句子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围绕“早寒”来写的?
【小题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化用《论语·微子》孔子让子路问津的典故。【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围绕“早寒”来写的?
【小题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这首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作品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主要用了渲染和想象两种表现手法,请选其中一种手法加以简要赏析。
长相 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鸣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注:络纬,昆虫名;簟,竹席。【小题1】这首诗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作品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主要用了渲染和想象两种表现手法,请选其中一种手法加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两首诗歌中送别友人时分别是什么季节?请结合两首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
【小题2】两首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所选取的景物和写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①·送别
刘 致
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
梦里思梁苑②,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散曲名,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后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②梁苑:亦称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囿,为梁孝王接待宾客之地。【小题1】两首诗歌中送别友人时分别是什么季节?请结合两首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
【小题2】两首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所选取的景物和写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颔联与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图画?
【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江 汉①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②。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③。
(注)①江汉:长江,汉水。②苏:好转。③存:留养。此二句用“老马识途”典故。【小题1】颔联与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什么样的图画?
【小题2】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