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重要词句。
(耿兰)
(宜业其家)
(诚)
(虽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6:0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能也(游水)  其圣人也亦之矣(低于)
B.而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类)
C.而学于师(以……为耻)   而江河(横渡〉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可怪也欤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令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已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B.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D.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2)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①。”《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而外施阱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鲁鸡之不期,蜀鸡之不支。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ù。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屈服也,此指强暴称霸。
【小题1】标题中“守”即_____(用文中一个字回答)
【小题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小题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的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小题4】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容忍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方法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小题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