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 实验技能
- 估测
- 长度的测量
- 体积的测量
- 面积的测量
- 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 单位换算
-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 特殊测量方法
- 误差分析
- 常见实验操作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 常用仪器的名称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 实验步骤的探究
-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 实验室的安全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在一次测量中,一位同学测量同一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五次记录的数值分别是25.42 cm、25.43 cm、25.40 cm、25.42 cm、28.58 cm,则该圆柱体底面圆的周长是( )
A.25.42 cm | B.25.40 cm |
C.25.4175 cm | D.25.41 cm |
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利用了液体的______ 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读作______ 。现有两支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 38℃,经消毒后直接用来测量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是 38℃和 39℃,则测量结果一定正确的是______ (填甲或乙)。

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5.8______
(2)一桶水的体积是17______
(3)今天的气温是22______
(4)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是25______
(1)小明的身高是15.8______
(2)一桶水的体积是17______
(3)今天的气温是22______
(4)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是25______
某同学用氢气还原灼热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B装置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
(2)C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E装置的作用是_____。

请回答以下问题:
(1)B装置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其作用是_____。
(2)C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E装置的作用是_____。
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镁条放入 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但很快镁条表面又冒出很多气泡。他们觉得很奇怪。
(1)(提出问题)这些气泡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猜想)①是氧气;②是氯化氢;③是氨气(NH3);④是氢气。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③,否定的依据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实验一:他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他们用________检验该气体,试纸不变红,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化氢;
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每个装置的反应均完全)。

(2)(实验结论)若该气体是氢气,则在乙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甲、丙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不同的,请指出它们的区别________;
为确定该气体产生的本质原因,他们用精密pH试纸测试实验所用的CuCl2溶液,pH约为5.5。查阅资料发现:CuCl2为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与实验结果相符。
(1)(提出问题)这些气泡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猜想)①是氧气;②是氯化氢;③是氨气(NH3);④是氢气。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③,否定的依据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实验一:他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他们用________检验该气体,试纸不变红,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化氢;
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每个装置的反应均完全)。

(2)(实验结论)若该气体是氢气,则在乙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甲、丙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不同的,请指出它们的区别________;
为确定该气体产生的本质原因,他们用精密pH试纸测试实验所用的CuCl2溶液,pH约为5.5。查阅资料发现:CuCl2为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与实验结果相符。
对以下科学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0厘米![]() | B.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是5分钟 |
C.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立方米![]() | D.一角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4厘米 |
我市某中学有一个“温度计探究”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了有关温度计的专题探究。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得知17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给小塑料瓶,B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A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经过讨论,课题组精心设计了一份实验方案,并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数值为______m,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对应的温度为_____
(3)通过实验探究,课题组同学还发现,若用此“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点).

(1)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 17 | 19 | 21 | 23 | 25 | 27 |
高度h(cm) | 30.0 | 24.9 | 19.7 | 14.6 | 9.4 | 4.2 |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h(cm) | | 5.1 | 5.2 | 5.1 | M | 5.2 |
(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M内的相邻高度的高度差数值为______m,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
①水柱高度h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若对应的水柱高为40.3厘米,则此时对应的温度为_____
(3)通过实验探究,课题组同学还发现,若用此“伽利略温度计”来测温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点).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表达正确的是( )
A.5.2米=5.2 ×100厘米=520厘米 | B.5.2米=5.2米 ×100厘米=520厘米 |
C.5.2米=5.2米 ×100=520厘米 | D.5.2米=5.2 ×100=520厘米 |
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有多大呢?小珂同学准备用所学的科学测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回形针若干、量筒(都能放入回形针,量筒A量程为200mL、最小刻度值为5mL,量筒B量程为100mL、最小刻度值为1mL)。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估计所选回形针的体积,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值,她应该选择______ 测量(选填“量筒A”或“量筒B”);
(2)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第二步: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水;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步: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V回形针= ____________ ;
(3)如果小珂在操作将第二步、第三步两步颠倒,这样测量的结果会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估计所选回形针的体积,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值,她应该选择______ 测量(选填“量筒A”或“量筒B”);
(2)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第二步: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水;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步: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V回形针= ____________ ;
(3)如果小珂在操作将第二步、第三步两步颠倒,这样测量的结果会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