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净因院画记
苏轼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所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②,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文与可,名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作者表兄,②方丈: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小题1】苏轼,字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的。 |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小题1】试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乱”“穿”“惊”“拍”“卷”“雪”等字的表现力。
| 内容 | 效果 |
乱 | 写出了岩石之险怪 | 用②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形” |
穿 | ①________ | |
惊 | 写出了江水之澎湃 | 用④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声” |
拍 | ③________ | |
卷 | ⑤________ | 用⑥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色” |
雪 | 写出了浪花之汹涌 |
【小题2】上片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的?
【小题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另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材料一: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梓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鵲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蟀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曰:“噫嘻!悲夫,此宋司马桓魋之墓也。”
或曰:“鼓琴于墓,礼欤?”曰:“礼也。季武子之丧,曾点倚其门而歌。仲尼,日月也,而魋以为可得而害也。且死为石椁,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余将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齿,既以化为飞尘、荡为冷风矣,而而况于椁乎?况于从死之臣妾、饭含之宝玉乎?使魋而无知也,余虽鼓琴而歌可也;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且也,其愚宜不少瘳乎?”二三子喟然而叹,乃歌曰:“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桓山之下,维水弥弥兮!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兮!歌阙而去。
(节选自苏轼《游桓山记》
[注]①桓魋曾起意杀害孔子,孔子在逃避途中倚树作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危:高 |
B.知不可乎骤得 骤:骤然,突然 |
C.饭含之宝玉乎 饭含:丧仪,把珠、玉、谷物等放入死者口中 |
D.歌阕而去 阕:停止,终了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鼓琴于墓 |
B.渺沧海之一粟 况于从死之臣妾 |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与水皆逝兮 |
D.耳得之而为声 曾点倚其门而歌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B.顺流而东也 |
C.侣鱼虾而友麋鹿 | D.操履霜之遗音 |
A.客有吹洞箫者 | B.何为其然也 |
C.而今安在哉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 B.举匏尊以相属 |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D.既以化为飞尘、满为冷风矣 |
A.《索壁赋》中,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
B.《游桓山记》借回答“或曰”的“非礼”责难发表议论,最后在石室墓道中放歌凭吊,表现出苏轼开放达观的态度和非儒学的思想。 |
C.《游桓山记》中“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司马之藏,与水皆逝”这一看似矛盾的说法,可借《赤壁赋》中苏轼对“变”与“不变”的讨论进行理解。 |
D.《游桓山记》和《赤壁赋》在写法上类似,二者皆以游览和对话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灵魂,宣示自己的志向和哲学观点。 |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日也,其愚宜不少瘳乎?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1. 下面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
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作者心旷神怡。 |
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
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的“春未老”相应和。作者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
③之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舷而歌之 音节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倚歌而和之 代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江上之清风 结构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
羽化而登仙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舷而歌之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流而东也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耳得之而为声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不可乎骤得 语气助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
【小题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
B.然终不遇。 终:自始至终 |
C.使骑逐而追之。 骑:坐骑 |
D.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 |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 |
C.而岂山中之人哉:之 |
D.方山子傥见之与:之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 |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 |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
B.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 |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 |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3)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1)(2)(5) | B.(2)(3)(4) |
C.(1)(4)(5) | D.(1)(2)(4)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学*科*网Z*X*X*K] |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