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馀春景物,富于动感。 |
B.“褰衣”二句移步户外,静赏一派月夜景致。 |
C.在洞箫声中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
D.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可玩味。 |
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轼
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
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
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
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
次韵子瞻夜坐
苏辙
月入虛窗疑欲旦,青凝幽室久犹薰。
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
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
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
注释: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相望。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颔联写了清风将要吹起,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整联写了夜晚的宁静。 |
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
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坐的独特感受。 |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独坐,直至天明。 |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指出友人董传的外貌特征,“囊空不办”指出他生活贫困。 |
B.董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业有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
C.董传厌恶了陪伴老儒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玩。 |
D.“寻春马”暗用《登科后》的典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③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②鲁叟乘桴:《论语》载,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奏乐:《庄子》载,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 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既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
B.颈联借用了《论语》和《庄子》中的两个典故,言外之意是说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
C.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九死不恨”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
D.全诗前半主要铺叙景色,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罄置水中 | B.而大声发于水上 |
C.古之人不余欺也 | D.石之铿然有声者 |
空 中 而 多 窍 与 风 水 相 吞 吐 有 窾 坎 镗 鞑 之 声 与 向 之 噌 吰 者 相 应 如 乐 作 焉
【小题3】文中作者有三次不同含义的“笑”,请分析。
(1)余固笑而不信也
(2)因笑谓迈曰
(3)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4】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乙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而遨 遨:游览。 |
B.与万化冥合 万化:自然万物。 |
C.举匏尊以相属 相属:相互关照。 |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用。 |
A.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何为其然也 |
B.不知日之入 不知东方之既白 |
C.悠悠乎与颢气俱 相与枕藉乎舟中 |
D.而不知其所穷 耳得之而为声 |
A.甲文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用“过”“缘”“斫”“焚”“穷”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急切心情。 |
B.乙文中“客人”悲的原因:由人物古今命运的对比而生悲,由宇宙间“无穷”与吾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由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而生悲。 |
C.乙文既有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于整齐对称中又有灵动变化之美。 |
D.甲乙两文均将情、景、理巧妙融合,均流露出贬谪之苦闷,也表达了作者在特定人生境遇中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5】用“/”给下面语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屈 原 被 谗 放 逐 乃 著 离 骚 八 篇 言 己 离 别 愁 思 申 杼 其 心 自 明 无 罪 因 以讽 谏 冀 君 觉 悟 ,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和董传留别①
苏轼
粗缯大布裏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②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释:①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相聚,到长安后写此诗留赠董传。②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于是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中的“自”字揭示了读书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富有启迪意义,历来为人称颂。 |
B.颔联中“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他不愿再过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学。 |
C.董传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诗中“粗缯大布”“烹瓠叶”“囊空不办”等词语表明了董传生活的贫困。 |
D.本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如“寻春马”“得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巧妙化用。 |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小题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 |
B.“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 |
C.下片写词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因思念自己而夜不成眠,只有晚风相伴的凄凉景象。 |
D.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既写了自然之景,又刻画出了朋友因思念自己而彻夜流泪的伤心形象,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
E.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 |
儋耳①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②。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③万事灰。
注:①此诗为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65岁的苏轼得到朝廷诏书将从海南儋耳调任廉州(今广西合浦)时作。②崔嵬:山高大的样子。③一壑能专:《庄子·秋子》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庄子讥井蛙之浅薄,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天下,如万物”的思想。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霹雳收威”一语双关,既是实指自然景象,也暗喻朝廷政局变化。 |
B.虹霓垂天,海风快意,颔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儋耳夏天雨后特有的景象。 |
C.诗人自称“野老”“逐臣”,表达在贬逐之地接到朝廷诏书后的复杂心情。 |
D.诗的末句借用典故,虽然略嫌消沉,但不影响全诗清雄慷慨的感情基调。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①东禅庄院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①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一“摇”字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表现了春天到来的迅疾。 |
B.颔联巧用叠词,前者拟溪流潺潺声,后者描碧草新绿之色,视听结合更显得春意益然。 |
C.这首诗前四句写“往歧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数亩荒园”,点明了诗人的目的地。 |
D.苏轼的诗才情豪迈,挥洒自如,本诗即是代表作之一,诗人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