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然终不遇。 终:自始至终
C.使骑逐而追之。    骑:坐骑
D.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平时的志节和行为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字与“因谓之方山子”的“之”含义完全一样的是( )
A.余谪居于黄,过岐,适见焉:焉
B.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其
C.而岂山中之人哉:之
D.方山子傥见之与:之
【小题3】以下句子中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是( )
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B.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粪土
C.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小题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方山子是一个在光州和黄州一带隐居的人。
B.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到了晚年就隐居在了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方山子也很惊讶地询问我之所以到这里的原因。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人,常常假装成癫狂不干净的样子。
【小题5】方山子安贫若素,以下选项体现了这一性格的是( )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3)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4)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5)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A.(1)(2)(5)B.(2)(3)(4)
C.(1)(4)(5)D.(1)(2)(4)
【小题6】下列对这段古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方山子真名陈慥,字季常,与本文作者素有交情。本文作者被贬官到黄州时,同方山子不期而遇,与二人初次见面至少已经有十九年光景了。[:学*科*网Z*X*X*K]
B.方山子出身富贵豪门,然而他却抛弃了荣华,放弃了拜官封爵,宁可过着贫寒的隐居生活,并能自得其乐。
C.本文作者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传记主人公方山子的姓名家世。除此之外,作者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描写了十九年前主人公游西山射杀飞鹊的事情,体现了方山子的侠气。
D.从作者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山子之所以成为与世无争的隐士,与其说是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有些消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4 09: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
⑴正襟坐     ⑵知不可乎得 
⑶既而月不雨 ⑷商贾相与歌于市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B.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下江陵,顺流东也/盛服将朝,尚早,坐假寐
B.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于是予有叹焉
C.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民归之,由水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D.又可忘耶?/孰能讥之乎?
【小题4】翻译划线句的句子
⑴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⑵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小题5】苏轼认为作文要“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 ,请结合苏轼这两段选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赤壁赋》语段,回答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1】作者使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A. 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 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 慨叹人生无常。
D. 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小题2】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是散文,因而重在写景抒情,而不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B. 作者对客人箫声悲凉而感到不解,因而发问。
C. 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二重性。
D. 客人转悲为喜,最后主客畅饮而酣睡舟中。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类题4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②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冯夷:水神名。   ②畴昔:往昔,从前。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 安:哪里
C.予乃衣而上 摄:披,穿
D.其所止而休焉 听:听任,任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C.最后一段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现、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游记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有诗情画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