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目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
A.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离骚》中的“灵修美人”寓意有相同之处。 |
B.“子”意义丰富,既指“公候伯子男”中的第四等爵位,又是古代对成年男子或对对方的尊称。 |
C.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与冀州、宪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 |
D.蜉蝣,一种小飞虫,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
A.甲文中的第二段重在抒情,第三段重在说理。先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而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B.甲文节选自《赤壁赋》,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仅仅是为了记游,文章以文为赋,意象连贯,结构严谨。作者依托于景物描写,抒情说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使文章的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完美统一。 |
C.乙文中,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有了良朋益友、佳肴美酒,再游赤壁顺理成章,不多的几行文字,让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
D.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被贬期间,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前赤壁赋》重在记游、状景,字字秋色,宁静清幽;而《后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句句冬景,清冷深幽。 |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正襟危坐 ②顺流而东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3】“而今安在哉”是什么句式?
【小题4】选段运用两组对比写出了客人“悲”的原因,表现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组对比的内容。
A.秋以为期 开荒南野际 | B.仰观宇宙之大 客有吹洞箫者 |
C.不能喻之于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而今安在哉 不吾知其亦已兮 |
(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际。 |
B.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拿、取。 |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忧愁、凄怆。 |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天亮。 |
A.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
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
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
D.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
A.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 |
B.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谥号。谥号是我国封建帝王所专有的。 |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原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做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 |
D.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
A.柳文用“过”“缘”“斫”“焚”等动词,精当地描述了游览西山的悠闲心情。 |
B.西山之巅所见美景,令作者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获得了精神慰藉。 |
C.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超脱情怀。 |
D.苏轼“乐水”,柳宗元“乐山”,两文异曲同工,表达了特殊人生境遇中对自然的感悟。 |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岩:险峻的山石。②蒙茸:草木丛生。③冯(píng)夷:水神。④畴昔:昨夜。【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攀栖鹘之危巢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C.是岁十月之望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
D.今者薄暮 儿已薄禄相 |
A.复游于赤壁之下 渔樵于江渚之上 |
B.飞鸣而过我者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D.曾日月之几何 凌万顷之茫然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
B.《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
D.《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项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如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举酒属客 属:劝酒 |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
C.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
D.今者薄暮 薄:稀薄 |
A.选文一营造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选文二中“归而谋诸妇”数语,富有生活气息。 |
B.选文一侧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选文二则在叙事中融入写景与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
C.两段选文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选文一描绘的是初秋景色,选文二则是初冬景色。 |
D.两段选文都描写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选文一营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选文二营造清冷高远的意境。 |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劝请 |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扣:敲击 |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渺:渺小 |
D.苏子揪然,正襟危坐而间客曰 正:整理 |
A.①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①苟非吾之所有 ②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
D.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A.第一段展示了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喜悦之情。 |
B.第二段承接上文景色描摹,写作者的歌声与客人的箫声,苏子饮酒放歌,客人倚歌而和,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其乐融融的境界。 |
C.第四段作者以明月,江水来阐释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作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D.全文因景生情,借景喻理,将画意,诗情,理趣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5】第(3)段中“客”用对比的方式抒发了“悲”,请问”客”的“悲”由哪三个方面的原因构成?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