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 苏轼(1037-1101)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赤壁赋》
- 《惠崇春江晚景》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郁:茂盛的样子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薄酒 |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挟:带着 |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
A.正襟危坐而问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知不可乎骤得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C.惟江上之清风 则凡数州之土壤 |
D.客亦知夫水与月 日与其徒上高山 |
A.面对滔滔江水,文中的“客”想到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慨叹,这其实也可以看作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
B.在作者看来,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因此,对人来说,不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应当抓紧时间、积极进取、力争创下惊世伟业。 |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客答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展示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
D.作者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羡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从中得到乐趣,这表现了作者高雅的精神追求。 |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氓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绿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 |
B.下阕前两句中“暗”字和“乱”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
C.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
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 |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②子之故乡。伊③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惸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③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有删改)
[注]①曰惟:句首语气词。②伊:屈原。③黾勉:勉力,努力。【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屈原之遗宫 遗:生活过的 | 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 |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 | D.全身远害 全:全部 |
A.江:古代一般专指长江,后来也用于通称一切江河。这种现象属于古今异义中的词义扩大。 |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本文取降级之义。 |
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传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
D.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后多以“丹青”代称绘画艺术。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 |
C.苏轼在这篇赋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不知委曲求全的惋惜,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 |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助词“兮”,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道劲,读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
(1)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淌。
(2)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诗人写白鹭,不用“飞”“翔”之类的动词,却选用一“横”字,可谓匠心独运。试选一个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其妙处。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苏 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简要赏析。
【小题1】关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的上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直写夫妻生死相隔,如今已是十年,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
B.“不思量,自难忘”,“不思”与“难忘”看似矛盾,但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诗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情感,夫妻情深,难以消除。 |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心情极为沉痛,如今远隔千里,凄凉也无处可话,孤苦难消。 |
D.词的上片直接破题,抒发诗人对亡妻的深情,诗句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寓意却十分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