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相与为金石交。及存宝得罪,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或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B.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C.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D.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所友其秀杰 此亦飞之
B.妻子不免寒饿   视无可置者
C.既见,握手泣   贱妾留空房,见常日稀
D.有蛮隶窃其橐装逃 余与四人拥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巢谷为气任侠,年少时多力尚武,遂投笔从戎,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
B.巢谷守信尚义,既能够不负朋友临终所托,又能不顾年迈徒步万里访友。
C.巢谷不从俗流,做事特立独行,不在意世俗眼光评价,知不可为而为之。
D.巢谷行事有古风,苏辙为他立传,同时也从侧面批判了趋炎附势的世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7:44: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
A.长桥卧波,未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 栗深林兮层巅
D.青海长云雪山
A.渔夫樵父之舍,皆可
2.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忽魂悸魄动
B.娘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拒秦
D.成其小,劣之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黎  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惑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小题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隋 论
宋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自去 信:放任
B.寸尺取 攘:通“壤”,土壤
C.皆有者英雄割据之怀 曩:以前,过去的
D.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无聊:贫穷无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伺其北,齐掉其东/剑阁峥嵘崔嵬
B.绝天下之望/勇气闻于诸侯
C.陈胜、项籍民之不服/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而独死杨素之手/若亡郑而有益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
(2)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小题4】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隋论

苏辙

①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③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及观秦,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文本有删减)

【小题1】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
A.矣B.欤C.也D.焉
【小题2】第一段运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B.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C.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小题4】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5】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首段中“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