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此地树木茂密、翠竹掩映、蝉鸣缭乱、枯草凄凄、池塘狭小,展现了居所旁幽狭的景象。
B.上阕后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将白鸟翻飞、自由翱翔的欢腾与绿水映衬的红荷散发出的幽微清香融汇成一幅清新美好、淡雅怡人的画卷。
C.上阙四句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铺陈了大量意象。意象之间既有生机与衰颓的对比,又有色彩暖冷的对比,暗示出诗人心境复杂。
D.下阕“村舍外,古城旁”点明诗人的活动范围:“杖藜徐步转斜阳”描写细致,既呈现诗人的老态,又表现出诗人散步的悠闲,兴致颇高。
【小题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到了“雨”,而两场雨又有诸多不同。请结合诗句分别从雨的特点、作者写雨的手法、对雨的情感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7 07:4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小题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其B.而C.所D.以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课修剪“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跳远。
B.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名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D.文末所谓“世有足恃者”指“夸世而自足”者,作者以此来否定筑台的意义,卒章显志。
【小题3】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小题4】第③段提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含讽刺太守之意,有人则以为否。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