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进行简要分析。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①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②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注]①陂:池塘。②赖是:亏得:幸好。【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次句照应题目,点明行迹匆匆,长途跋涉刚结束却又到渡口,于是新的行程又得开始。 |
B.第三句中“丹青不能画”的主要是指沿途繁杂的景物,其次是行人复杂的神态与情感。 |
C.这首诗将叙述和议论融为一体,将难以描摹的“行色”表现得具体可感,如在眼前。 |
D.诗歌以“行色”为题,却不以写景为主,处处流露出行人羁旅疲倦、劳累与愁怨之情。 |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小题1】王安石,字____,号半山。
【小题2】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既写出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又借“茅屋数间”暗指晚年生活的困窘。 |
B.词的下阕中作者用“语鸟”和“朝鸡”表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
C.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 |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沟通,过渡衔接自然紧凑。 |
倾 杯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小题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小题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连词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不平凡 |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识其本名 |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求学的人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他们 |
B.其孰能讥之乎 其:那 |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它的 |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那些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 |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而,表转折关系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以:连词,可译为“来” |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 |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夫 台 犹 不 足 恃 以 长 久 而 况 于 人 事 之 得 丧 忽 往 而 忽 来 者 欤
【小题2】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
【小题4】“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
初到陈州二首(其二)注
苏辙
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
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
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
注:本诗为作者被貶陈州时所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闲居已久的情况下赴陈州任职,对于此行能否遂心,他有点拿不准。 |
B.颔联写上级容许自己庸碌无为,自己很享受每日饱食后悠闲自在的惬意。 |
C.颈联写诗人与书为伴,日久成癖,漫步湖边,赏景散心,消解忧愁。 |
D.这首诗以议论抒情为主,兼有叙述写景,文笔质朴,平淡中别有意味。 |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阻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
C.文中“有诏供奉翰林”,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
D.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比如“天宝。” |
A.李白十岁就通晓五经,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
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阻止。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
张元干
落景下青嶂,高浪卷沧洲,平生颇惯,江海掀舞木兰舟,百二山河空壮,底①事中原尘涨,丧乱几时休,泽畔行吟处,天地一沙鸥。
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①,临风酹酒,堪笑谈话觅封候。老去英雄不见,惟与渔樵为伴,回首得无忧,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
注:①底事:何事。①想元龙,犹高卧,百尺楼:三国陈登(字元龙)瞧不起许汜,许汜拜访时,元龙不与其交谈,自己睡上大床,许汜只能睡小床。许汜把不愉快告诉刘备,刘备说,要是我,就睡楼上,让你睡地下,谁让你只顾自己购田置房无计救天下呢。【小题1】开头两句的描写的景色有何特点?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作概括说明
【小题2】纵观全词,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日:“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后日:“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后亦阳怒,请自推鞫(__________)
(2)为太子,患在德不立(__________)
(3)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__________)
(4)庶获冥福(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B.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既自以心为形役 |
C.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D.慈爱逾于所生/因击沛公于坐 |
A.若(上)有不讳,义不独生 | B.后不许(所请) |
C.由是(上)疾遂甚 | D.私以(争后之言)语房玄龄 |
(1)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
(2)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长孙皇后身上所具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