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④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小题1】将下列文句断开并加上标点符号:
夫 台 犹 不 足 恃 以 长 久 而 况 于 人 事 之 得 丧 忽 往 而 忽 来 者 欤
【小题2】对“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B.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太过分了。
C.但有的人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D.但是或者却想借此炫耀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那就是罪过了。
【小题3】联系第①、第②段,说说太守在此筑台的原因: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小题4】“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作者是怎样阐释这一观点的?
【小题5】简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叙议结合方面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11:4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1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2。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3,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4。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5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释: (1)词人有自注云“丙辰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当时苏轼已在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官别任。(2)马耳九仙山:马耳、九仙山均为山名。(3)高台:超然台,旧称北台。(4)联拳:(鸥鹭)群聚的样子。(5)使君:此作者自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眼中实景,写作者登台远望,马耳山、九仙山连绵起伏,耸入云间。
B.本词下片“小溪”三句写了这样的场景:溪畔鸥鹭安静地聚在一起,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C.词的结尾“垂柳下,矮槐前”两句描写的是作者曾经娱乐歌笑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D.本词抒发了作者在即将离官别任时对密州山水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融入了些许人世沧桑的喟叹感慨。
【小题2】下列词句中“回首”的含义与本词中“回首便他年”不相同的一项是
A.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无因转还泛,回首眷前贤。(鲍泉《江上望月》)
D.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小题3】本词下片表现手法多样。请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长。”与可笑曰:“苏子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只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扫取寒梢万尺长 扫取:画出
B.苏子矣   辩:能说会道
C.月落庭空影长 许:如此的
D.卷而哭失声 废:废弃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袜材当萃子矣     积今六十岁矣
B.因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斧斤时入山林
C.《筼筜谷》一也   闻道也固先乎音
D.有车过腹痛语     臣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各句最能体现文与可性格恬淡、狂放特点的一项是(   )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B.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C.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D.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第二段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
B.苏轼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题旨,以此来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的情绪之中,而是以谐衬庄,以喜衬悲。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绸”“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
D.选文以“画竹”为线索,记述了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了二人的交往,以及在文与可死后抒写自己的悲慨,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小题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