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注]①陂:池塘。②赖是:亏得:幸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次句照应题目,点明行迹匆匆,长途跋涉刚结束却又到渡口,于是新的行程又得开始。
B.第三句中“丹青不能画”的主要是指沿途繁杂的景物,其次是行人复杂的神态与情感。
C.这首诗将叙述和议论融为一体,将难以描摹的“行色”表现得具体可感,如在眼前。
D.诗歌以“行色”为题,却不以写景为主,处处流露出行人羁旅疲倦、劳累与愁怨之情。
【小题2】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行色”丰富内涵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1 06:49: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D.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E.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小题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
宋 宋伯仁
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歇水微茫。
桥边十里荷花荡,输与渔人卧晚凉。
池荷
宋 黄庚
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小题1】下列对前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日》写夏日之景。夏雨初歇,水雾弥漫,数点沙鸥,十里荷花,景色美丽,傍晚时暑气消失,渔人在休息乘凉。
B.《池荷》前两句写红荷朵朵盛开,颜色鲜艳,秋风乍起,花易凋残,“花多”与“凋残”形成对比,也引出后两句感叹。
C.这两首诗都写到“塘”,《夏日》的“野塘”,视野开阔,雨后清新;而《池荷》的“池塘”碧栏相围,与红藕相映。
D.这两首诗都写到“荷”,《夏日》的“十里荷花”和《池荷》的“红藕”都给人无穷想象,令人赏心悦目,豪情顿生。
【小题2】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下面是对“荷花”内涵的理解,所举诗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君子之花,出淤泥不染,象征君子高洁品格。
如: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弘执恭《秋池一株莲》)
B.爱情之花,“莲”“怜”同音,谐音表达爱情。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节选)
C.静美之花,象征着美好、和谐和恬静。
如: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
D.佳人之化,形容女子的美丽。
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小题3】《夏日》《池荷》和《旅夜书怀》三首诗,分别用什么手法写“沙鸥”? 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