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 李商隐(813-858)
- 《无题》
- 《贾生》
- 《夜雨寄北》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野 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 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 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 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 注) ①省: 记, 忆。 ②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 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 指野菊。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和《 锦瑟》 一样, 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
B.第四句写秋菊敛香隐迹, 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 令人不胜感叹。 |
C.颈联将“此夕” 与“ 他年” 对照, 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 实则暗指令狐绚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蜀中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为踏青节。②元亮井:陶明字元亮,“元亮井”典出《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意为“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③亚夫营:周亚夫屯兵细柳营,指代作者供职的柳仲郢幕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踏青节之日,行舟江上,春风将暖意与笙歌一道吹拂过来,氛围轻松而温馨。 |
B.三四句用拟人手法,将春花绽放、柳丝新绿、蜂蝶飞舞的春景写得有声有色。 |
C.“万里”写飘泊之遥,表思乡而不得归;“三年”极言漫长,表达羁旅之疲惫。 |
D.尾联自称“游人”,迁怒“新滩”,说水拍新滩发出的是夜间风雨敲打屋檐之声。 |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续写江景,红绿紫黄,色彩绚烂,写出诗人新畅的心情。 |
B.“万里”“三年”分别写出空间上的悠远和时间上的漫长,蕴含了泊的痛苦。 |
C.末句“风枪雨声”的主语是“新滩”,物着人意,声化作了人的前夜用。 |
D.全诗写江上踏春所见所感,用语清空如话,情思宛转曲折,道尽作者的身世之悲。 |
野 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香冉冉泪涓涓”。由于环境恶劣。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难免要清泪涓涓。 |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
D.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不作平直语。 |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搂,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①,王粲春来更远游②。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③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注)①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思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国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②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不得志,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③回天地,即扭转乾坤。【小题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开篇点题,寄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B.颔联上句表现对贾谊才华的欣赏及其未得君王赏识的遗憾,下句由王粲的典故可知此时诗人有依附于别人且不得志的类似经历。 |
C.尾联借用《庄子·秋水》典故,“腐鼠”原指相位,在此代指权位利禄,“鹓雏”是与风凰同类的鸟,是庄子自比,此处是诗人自喻。 |
D.这首诗情绪多端,将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时世,抨击腐朽融为一炉,气韵流动,俊逸高迈,意蕴深厚。 |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权臣令狐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③御筵:喻指帝位。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下面对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
B.三、四句反用典故。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王粲依刘表,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十分贴切。 |
C.五、六句抒写志趣。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头飘白发之日,身入扁舟。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 |
D.七、八句借助庄子寓言,自比为鹓雏,将猜忌者比为腐鼠。不但表露他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品质,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
潭 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注]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两句,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
B.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
C.“楚歌重叠怨兰丛”一句中,“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蕙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两句,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的祠庙如今很破,只回荡着一些风吹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挑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
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来。②西园:即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 |
B.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 |
C.运用对比衬托是这首诗的特色。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 |
D.全篇虽未着一“松”字,却在字里行间处处凸显出小松的形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小松的品格和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