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 王维(701-761)
- 《鸟鸣涧》
- 《送元二使西安》
- 《观猎》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新②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③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④春芳歇⑤,王孙⑥自可留。
注释:①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②新:刚刚。③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④随意:任凭。⑤歇:消散,消失。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①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②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这里指皇帝。③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④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首句先写“鸡人报晓”,引出下句“进翠云裘”,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
B.颔联“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地位上尊与卑的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大唐王朝的崇敬。 |
C.颈联通过写日色才临,仙掌即动,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小中见大,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
D.本诗按照时间顺序,由上朝前到早朝结束,描绘了皇庭早朝时的庄严肃穆、气派非凡。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小题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指 __________(人名)。
【小题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
B.“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
C.“倚杖”“临风”,写出悠然的心情。 |
D.尾联两处用典,蕴含愤懑不平之音。 |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
[注释]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又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但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氛垢:尘埃。【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放晴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天空也没有尘埃:这不禁令诗人欣喜去远眺美丽的风光。 |
B.诗人纵目望见:城门口对着人来人往的渡头,一片喧嚣;村边绿树紧连溪流的入河口,秀丽明净。 |
C.诗人用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无限生意,让人想见田间活跃的情状且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气氛。 |
D.这首诗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景色宛若一幅优美、静谧的风景画,显示出王维高超的写景艺术才能。 |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小题1】本诗属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有首联、颔联、_________、尾联组成。【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湘”、“九派”极言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水势浩淼,为“汉江”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背景。 |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间。 |
C.全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大气磅礴、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
D.诗中表达了对襄阳风物的喜爱,流露出遁世隐逸的消极情绪。 |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
归嵩山作①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②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小题1】王维与孟浩然齐名,皆为盛唐___________________诗派的代表诗人。
【小题2】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从此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
D.从全诗看,诗人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①
王维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②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王缙
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注)①卢象:诗人,王维之友。崔处士:崔兴宗,王维内弟,隐居未仕。②科头:不戴帽子,把头发挽成髻。【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林亭清幽雅静的环境,表达了两位诗人对崔处士的敬慕之情。 |
B.崔处士久居山林,或独酌美酒,或潜心读书,不修边幅,不拘礼节,不问功名。 |
C.王维用“松”来表现人物品格的方式,与陶渊明《饮酒》中“菊”的手法相同。 |
D.两诗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王维描写崔处士的外貌举止,王缙则记叙人物的事迹。 |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释)①雉雊: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了田园生活的景象,《归园田居》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经历,《渭川田家》描绘了田家暮归的图景。 |
B.两首诗的写景部分都采用了朴素的白描手法,自然清新,并且两首诗的景物描写都刻画了具体细节。 |
C.两首诗都在结尾处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渭川田家》更是借用“式微”的典故,独抒胸臆。 |
D.从内容看,两首诗都是吟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从体裁看,《归园田居》是五言律诗,而《渭川田家》则为古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