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 王维(701-761)
- 《鸟鸣涧》
- 《送元二使西安》
- 《观猎》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送友人南归①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②倚门望③,遥识老莱衣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校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②。
复值接舆醉③,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也可理解为水流缓慢的样子。②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③值:正遇到。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香菱学诗》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小题1】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
C.最后一句“五柳”运用了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
D.本诗炼字炼句,辞藻华丽,与《饮酒》风格迥异。 |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①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若:如何。【小题1】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小题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王维 钱起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③。
(注)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巘:yǎn,山峰。【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
B.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
C.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
A.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
B.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王维《田园乐》) |
C.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唐)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小题1】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与____________合称“王孟”。他们的诗大多以描写_________为主要内容。【小题2】诗中 一词与标题中“晚春”二字相照应。
【小题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小题4】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依据画线句,合理想象,作两段不同的景色描写(各30字以内)。
送张判官赴河西
王维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动。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②。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释)①张征虏:张飞,三国蜀将;②霍冠军:霍去病,西汉名将。【小题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一反送别诗凄悲的基调,豪情满怀,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格调相似。 |
B.诗人认为戍守边关,建立军功主要目的是要保卫国家,报效祖国,而非追求功名利禄。 |
C.诗人借用张飞被封征房将军、霍去病被封冠军侯之典,旨在表达自己渴望出征之愿。 |
D.尾联写张判官身负长剑,突出其慷慨赴边的英武,诗人高歌相送是对友人出塞的激励。 |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旨在咏叹终南山壮景.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
B.首联运用对比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终南山与天帝居所相连接,突显其高峻:与海角相连,彰显其雄阔。 |
C.颔联写诗人身在终南山中,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感受到了朦胧之美。 |
D.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作者设想投宿山中人家,隔着深沟大润遥望询问樵夫。“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 |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小题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小题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箭:这里指古代计时的漏壶中所用之箭,用以指示壶上刻度。这里用晓箭借指早晨的更鼓之声。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后被洛阳令举为孝廉。【小题1】对上面这首诗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了雪夜的寂静,表现了作者无边的痛苦与寂寞。 |
B.颔联既实写所见之景,“竹”和“雪”又蕴含着人物品节和对环境的关切。 |
C.颈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读来音韵和谐,让人充分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
D.尾联借用袁安的典故,表达了对胡居士高尚品德的赞美和对他雪天生活的关切。 |
E.全诗写景优美,借景抒情,营造了一种冷寂忧闷的意境,极富感染力。 |
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王维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
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
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注]公元726年夏,王维前往长安途径黎阳,为黎阳所吸引且生退隐之意,于是滨水而定居。729年秋,王维因赴长安与丁三在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遂成此诗。【小题1】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小题2】诗中最后两句蕴含了诗人哪些与为政有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