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 王维(701-761)
- 《鸟鸣涧》
- 《送元二使西安》
- 《观猎》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清人沈德潜评价本诗颔联时说“咏雪之妙,全在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全是雪声之神”,请结合本联诗句简要分析。
冬夜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②,翛然③尚闭关。
[注] ①箭:指漏箭,古代计时器漏壶中用以指示时间刻度的箭状指针。②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后人常用“袁安高卧”指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③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听着声声更漏,一夜未眠,拂晓时分,对镜自照,看到自己衰老的容颜。 |
B.颔联:诗人夜间隔窗听见竹动的声响,清晨推门一看,才发现满山已是皑皑白雪。 |
C.颈联:对雪展开铺写,从天空到地上,从深巷到广庭,立体描绘出素静的雪境。 |
D.尾联:由实入虚,由雪景描写转入对人的怀想,表达诗人对袁安的关怀和敬仰之情。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本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描绘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酌酒与裴迪①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②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动作。③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作者在这首诗中,处处都体现出一种潇洒淡泊、怡然自适的乐观心态和隐居思想。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酌酒与裴迪①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裴迪:唐代诗人,是王维的好友。②按剑:发怒时准备拔剑动作。③弹冠:弹去帽子的灰尘,准备做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酌酒与君君自宽”一句照应了诗歌的题目。“宽”一字,既是宽人也是宽己。 |
B.“朱门”一词用了借代手法,借指富贵。这句是说仕途得意的人们在相互庆祝。 |
C.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对情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D.此诗是王维为劝慰裴迪而作的七言律诗,文中多处使用典故,意蕴丰富。 |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小题2】请赏析第三联诗中“咽”、“冷”二字的妙处。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去探访香积寺,却不知寺的具体位置,行不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
B.颔联写山行中所见所闻,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在寻觅山寺过程中的急切心情。 |
C.尾联写诗人在日暮时分终于找到了香积寺,宁静幽寂的环境,让人息心绝虑,不生世俗杂念。 |
D.这首诗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迷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全诗采用由近及远,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朋友的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 |
B.颔联写了苏秦当年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 |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
D.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尾联“临觞忽不御”一句使本诗情感发生突转,请结合全诗分诗本诗情感是如何转变的。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白描手法,仅通过鸟鸣、花开描写春天的景色,却把春意写得很浓。 |
B.诗的第三、四句写人们拿着斧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
C.诗的第五、六句写燕子飞回来了,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历,写出了生活的和平安定。 |
D.这首诗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的精妙之处。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恨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作为全诗总背景。 |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 ②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小题1】“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句,与《归园田居》中的 , 相近。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小题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 ②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小题1】“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句,与《归园田居》中的 , 相近。你更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小题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请问本诗前三联和最后一联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说明。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字便把“新晴野望”的感受真切地再现出来。 |
B.颔联颈联两联中,作者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俨然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
C.颈联最精妙传神的字是“明”和“出”。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的变化。 |
D.诗人对美有着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小题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小题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
B.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
C.诗歌运用典故,把杨少府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了才华。 |
D.“青草瘴时过夏口”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