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 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属三秋  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B.彩彻区明  彩:日光
C.识盈虚之有数 数:计算
D.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指20岁,古人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访风景崇阿 目吴会云间
B.临帝子长洲 谁悲失路
C.怀帝阍不见 抚凌云自惜
D.处涸辙犹欢 十五城易璧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维”、“披绣闼”两段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滕王阁的秀丽景色,笔势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景物混成,恍若画中。
B.“遥襟”段先描写欢乐畅快的宴会场面,接着表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并委婉表达对“圣主”“明时”的不满,情绪传为悲愤。
C.“嗟乎”段依然抒发感慨之情。作者没有一味低沉感伤,而是借助历史典故传达出一种处卑位而思有位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D.“勃,三尺微命”段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心中的志向、此行的目的,并表达了结识名士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主人知遇之恩的荣幸之意。
【小题4】翻译文中的句子。
(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3)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个“隐”字,写出了滩声隐于土坝之中,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却无法听到滩声的神态。
B.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高高的山上。
C.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D.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E. 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小题2】诗的颈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适当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使用叠词,给诗带来了音乐感,也增强了表现力;而本联工整的对仗,又给作品增添了节奏感。
B.本诗善于巧用双关,使诗句意蕴深远。如颔联咏叹道路的漫长、悲凉其实就有深层的含义。
C.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D.古典诗歌中,自我与所思或送别之人在情感上往往相通而呈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该诗尾联中“俱是梦中人”、《涉江采芙蓉》中(思妇)“涉江采芙蓉”(游子)“还顾望故乡”都可以体现这种美。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同为送别,感情基调也相近。
【小题2】简要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绣闼,俯雕甍     披:披上
B.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 津:渡口
C.云销雨,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D.天高地,觉宇宙之无穷 迥:远
【小题2】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景物色彩变化之美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面暮山紫
B.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D.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高低、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B.“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作者凭借听觉联想,勾画出的目力难及之景,用虚写手法,传达了远处的渔歌和雁声。
C.“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是作者由眼前盛景、个人际遇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之感。
D.“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作者将自己比作前贤,情绪昂扬地表达了对“圣主”“明时”的渴盼,希望自此能得以重用。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②,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③从北地来?
【注释】①玄武山:蜀地山名。②金花酒:菊花。③那:奈何,为何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两诗都写九月九日登高远望,是因为自古就有此日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B.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远在异地他乡,思念故土而又不得归去的怅惘之情。
C.“归心归望”“他席他乡”,一写心中情,一写眼前事,两句可谓天然巧合。
D.两人一在南,一在北,虽然相隔万里,地点不同,然而却有着同样的感情。
【小题2】请对卢照邻诗中“归心归望积风烟”中“积”字的用字之妙作简要分析。
【小题3】两首诗结尾都提到“鸿雁”,但诗人心中由“鸿雁”引发的感受、想法却有同有异。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登高远望,总能令人看到不同寻常的景色,产生特殊的感受。如王勃登上滕王阁这座“天人旧馆”,就看到了“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的景色。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便发出了“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小题5】上面王勃诗中“台”“杯”“来”是韵字,杜甫的《登高》也用到这几个韵字,请写出其中与王诗韵字相同的两句。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白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写出作者陶醉于仙境般的景色,无须分色,不必辨名。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暗示了心情。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清新,质朴无华。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对下面句中括号内的词的解说错误的是(   )
A.(睢园)绿竹 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
B.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
C.邺水(朱华) 朱华:曹丕诗中有"朱华昌绿池"的句子
D.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小题2】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    )
A.控蛮荆而引瓯越
B.天柱高而北辰远
C.爽籁发而清风生
D.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C.“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小题4】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小题5】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小题6】翻译文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登阁时的感概,气度高远,境界宏大。
B.第一句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C.第三、四句写出滕王阁的寂寞。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D.第五、六句突出时间的沧桑。水中云影悠悠,风物换季,星座移位,已过多个春秋。
E.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小题2】试从写景的角度,分析颔联和颈联的写法。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王勃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表明了环境,揭示了诗的主旨。两首诗既互相独立,又构成内在的联系。
B.“茫茫”“苍苍”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山间水边景色的特点。
C.“客”是指远方的朋友,意思是朋友作客他乡,也在深秋的夜晚思念着诗人。
D.“征鸿”是远飞的大雁,大雁飞走,留下孤单的诗人,表达了诗人悲惨的际遇。
E.“故人……”“相望……”两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感情层层递进。
【小题2】“复阁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忍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称秋日为西候。②北梁:北边的桥,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颔联省略具体的分别场面和情节描写,而是用典故点出时间和地点,恰当含蓄地烘托出分别时凄清的氛围。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E. 全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村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小题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