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王勃(650-675)
- 《滕王阁序》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①,卷雾出山楹②。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课文第1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襟①三江而②带③五湖,控蛮荆而引④瓯越(①名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②连词,__________。③名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④动词,__________)
(2)物华天宝,龙光①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②陈蕃之榻③(①名词,__________。②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③名词,__________)
(3)雄州雾①列,俊采星②驰(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②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
(4)台隍枕①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②(①动词,_________。②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
(5)宇文新州之懿①范②(①形容词________②名词,_______)
(6)十旬休假,胜①友如云;千里逢迎②,高朋满座①形容词,_______。②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7)腾①蛟起②凤,孟学士③之词宗(①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②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读书人;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8)童子①何知,躬逢胜②饯(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今义为男孩子,泛指儿童。②形容词,____)
(1)襟①三江而②带③五湖,控蛮荆而引④瓯越(①名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②连词,__________。③名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④动词,__________)
(2)物华天宝,龙光①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②陈蕃之榻③(①名词,__________。②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③名词,__________)
(3)雄州雾①列,俊采星②驰(①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②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
(4)台隍枕①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②(①动词,_________。②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
(5)宇文新州之懿①范②(①形容词________②名词,_______)
(6)十旬休假,胜①友如云;千里逢迎②,高朋满座①形容词,_______。②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今义为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7)腾①蛟起②凤,孟学士③之词宗(①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②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③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___。今义为读书人;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8)童子①何知,躬逢胜②饯(①古今异义词,古义为_____。今义为男孩子,泛指儿童。②形容词,____)
(6)声断衡阳之浦 浦:__________________
(7)气凌彭泽之樽 凌:__________________
(8)天高地迥 迥:__________________
(9)识盈虚之有数 数:__________________
(10)恭疏短引 疏:__________________
(7)气凌彭泽之樽 凌:__________________
(8)天高地迥 迥:__________________
(9)识盈虚之有数 数:__________________
(10)恭疏短引 疏: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注》。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
B.唐高宗时阎公任洪州都督重新修缮滕王阁,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当地在此大宴宾客,于是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序文。 |
C.这篇序文,实际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
D.文中用典贴切,简练含蓄,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无判断标志,语意表判断)
(2)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万里”置于“奉晨昏”后)
(3)杨意不逢。(宾语前置句。宾语“杨意”置于“不逢”前)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无判断标志,语意表判断)
(2)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万里”置于“奉晨昏”后)
(3)杨意不逢。(宾语前置句。宾语“杨意”置于“不逢”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幕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清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
C.颈联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
D.尾联写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呜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属于描写美好秋景的一项是( )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爽籁发而清风生
⑤天柱高而北辰远
⑥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呜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岛屿之萦回 穷:极尽。 |
B.纤歌凝而白云遏 遏:阻止。 |
C.识盈虚之有数 数:数量。 |
D.所赖君子见机 机:预兆。 |
A.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都督阎公之雅望 |
B.①望长安于日下 ②幸承恩于伟饯 |
C.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控蛮荆而引瓯越 |
D.①岂乏明时 ②岂效穷途之哭? |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爽籁发而清风生
⑤天柱高而北辰远
⑥秋水共长天一色
A.①②⑥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⑤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这句写滕王阁周围的景物,写的是近景,并按照由低到高的描写顺序展开。 |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 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晚秋暮色之美。 |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