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王勃(650-675)
- 《滕王阁序》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胜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
C.第五句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
B.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
C.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
C.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
D.全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蜀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
B.“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
C.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
D.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
滕王阁诗
唐代: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高耸入云,面临着江水,阁中的人可以据此眺望远山、欣赏秀水。 |
B.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
C.颔联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等意象营造出华美祥和的意境。 |
D.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闲云潭影”写出了滕王阁的落寞空寂,“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写岁月之久长与流逝之匆促。 |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写凉风生起,“肃肃”“清”等字为全诗定下了一种开朗壮阔的意境。 |
B.“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用“驱”“卷”“寻”“出”等字眼,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
C.“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写日落后万籁俱静,风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警醒。 |
D.诗人在这里极力赞美“凉风”普济众生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 |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
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张衡传》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滕王阁序》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 | B.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
C.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D.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A.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 B.奚以知其然也 |
C.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A.千里逢迎 | B.奚以知其然也 | C.彼且奚适也 | D.翱翔蓬蒿之间 |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小题1】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
B.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
C.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
D.作者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本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 |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
C.全诗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情感真挚动人。 |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