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属于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出了作者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南山的决心。 |
B.第三句中,说“不才”既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
C.五六句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
D.这首待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
送从叔赴南海幕
马戴
洞庭秋色起,哀狖更难闻。
身往海边郡,帆悬天际云。
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
信息来非易,堪悲此路分。
①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猴。(1)简要赏析前三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堪悲”的原因。
《书谱》(节选)
孙过庭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①之绝,晋未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義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②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子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③。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④。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子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本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稿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⑤;一点之内,殊衄挫⑥于亳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注:①钟张:三国魏钟繇和东汉张芝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名。 ②醨(lí):薄酒 ③语出《史记邹阳传》“些名胜母,曾参不入” ④箕裘:祖先的事业 ⑤锋杪(miǎo):笔端⑥衄(nǚ)挫:顿挫【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当抗行 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
B.古质而今妍 质:重本质 |
C.贵能古不乖时 乖:背离 |
D.物论殊不尔 物论:舆论 |
A.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夫质以代兴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C.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变起伏于锋杪 樊哙覆其盾于地 |
A.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
B.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
C.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
D.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文中的寡人指当朝国君。 书即写,此处可理解为书法,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诸体。 |
B.草体即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有怀素、张旭、王羲之、颜真卿等。 |
C.尺牍,木牍的规格,据记载有几种,大多长一尺左右,故有“尺牍”之称,多用于书法、绘画。有尺素、尺函、尺度、尺笺等多种称谓。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
D.题壁,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将诗句题写在墙壁上。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题壁诗中的名篇。 |
A.孙过庭的《书谱》是一篇重要的书法专著。节选部分中谈到了书法应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创新。 |
B.作者认为钟张、二王都是擅长书法的人,二王是对钟张的继承,并认为王袭之博采兼通,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 |
C.文中所叙事例生动有趣,和王義之同一时期的谢安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很不服气,作者也认为王献之没有超越自己的父亲。 |
D.作者还结合自身学习书法的体会,突出在书法学习中观察字帖、抓紧埋头苦练的重要性,空谈是写不出好字的。 |
(1)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2)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
(3)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代: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遭际坎坷,一生中两次遭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贬往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省茂名市)经过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与两位友人话别时所写。②沧洲:滨海之地,古代常指隐士居处。【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明明是遭受贬谪,却说是“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诗人胸中不平之气。 |
B.诗人感慨自己徒然通晓世间万事而不受赏识,只能学那醉饮狂歌的古人浇愁遣愤。 |
C.颔联写江月明朗,胡雁飞过,淮南叶落山多,渲染雄浑壮阔之景反衬内心忧郁之情。 |
D.尾联写友人与自己都已老态龙钟,还殷勤叮嘱自己留意风波险恶,让自己惭愧感动。 |
戏题阶前芍药①
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②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③,悠悠南国④人。
(注)①此诗为干谒诗,此时作者赋闲在家。②欹(qī):倾斜的意思。③溱洧赠:《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之芍药为香草名。④南国:江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先把芍药与众花对比:凡花已随春而凋谢,唯有芍药开在今晨,突出芍药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 |
B.三、四句诗人把芍药比作醉酒微醺的窈窕佳人,“留”字赋予芍药人格化,更富有情趣,作者对芍药的赞扬跃然纸上。 |
C.五、六句诗人展开想象:惠风和畅,芍药频频向诗人摇手,诗人被芍药的美姿吸引,独自欣赏到夕阳西下。 |
D.“戏”为诗眼,七、八句用戏谑的口吻说:芍药沁人的芳香飘进窗内,好似来与静卧的人亲近。 |
高岳,字洪略,高祖从父弟也。岳幼时孤贫,人未之知也。长而教直,姿貌嶷然,沉深有器量。初,岳家于洛邑,高祖每奉使入洛,必止于岳含。岳母山民,尝夜起,见高祖室中有光,密往觇之,乃无灯,即移高祖于别室,如前所见,怪其神异,诣卜者筮之,占之曰:“吉,贵不可言。”山氏归报高祖。后高祖起兵于信都,山氏闻之,大喜,谓岳曰:“赤光之瑞,今当验矣,汝可间行从之,共图大计。”岳遂往,高祖见之,大悦。
中兴初,除散骑常待、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武卫将军。尝与尔朱氏战于韩陵,高祖将中军,岳将右军。中军败绩,贼乘之,岳举魔大呼,横冲贼阵,高祖方得回师,表里奋击,因大破贼。以功除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太昌初,除车骑将军,封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时尔朱兆犹据并州,高祖将讨之,令岳留镇京师,除侍中、六州军事都督,寻加开府。岳辟引时贤,以为僚属,论者成以为美。俄拜京畿大都督,其六州事悉诣京畿。元象二年,道母忧去职。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遣人劳勉。寻起复本任。岳任权日久,素为朝野畏服,及出为藩,百姓望风敬惮,得绥边之称。后岳遇患,高祖令还治疗,疾瘳,复令赴职。初,条与高祖经论天下,家有私兵,并畜戎器、储甲千余领。世宗之末,岳以四海无事,表求纳之。世宗敦至亲之重,推心相任,云:“叔属居肺腑,职在维城,所有之甲。本资国用,叔何疑而纳之。”文宣之世,亦频请纳,又固不许。后触怒龙颜,身觉将死,遗表谢恩,并请上甲于武库,数日竟忧悸而薨,葬毕,方许纳焉,朝野叹惜之。世祖旌曰:“清河忠烈,尽力皇家。”诏大鸿胪监护丧事,赠物二千段,谥日昭武,赠太师、太保。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衰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遗人劳勉 |
B.后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遭人劳勉 |
C.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遣人劳勉 |
D.岳性至孝/尽力色养/母若有疾/衣不解带/及遭丧/哀毁骨立/高祖深以忧之/每日遣人劳勉 |
A.清河郡公,爵位。周代有五等封爵,文中“清河郡”表明封地,被封“郡”说明其所赏爵位较低。 |
B.食邑,又称采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以此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 |
D.太保,为监护与辅弱国君之官。太保、太师、太傅曾合称“三公”,后世又设“少保、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
A.高岳受母教询,善遇时机。其母山氏细心机敏,发现高祖卧处夜现异象,并将卦辞告知高祖,后亲授高岳机宜去投奔高祖。 |
B.高岳见危不惧,勇猛破敌。曾与尔朱氏交战,在高祖皇帝战败的情况下,他举旗呼喊,冲入贼军,进而合力攻击,力挽狂澜。 |
C.高岳威名远扬,责任于身。他出京为官,百姓敬畏:安抚边境,获得美誉;患疾被要求治疗却愈发病重,但他仍赴任担职。 |
D.高岳赤胆忠诚,一心为国。他与高祖共创天下,安定后欲上交私家军队与武器,但生前未获批准。死后皇帝为之赞叹,朝野为之惋惜。 |
(1)赤光之瑞,今当验矣,当可间行从之,共图大计。
(2)岳辟引时贤,以为僚属,论者咸以为美。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署否,比君茅含校清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远观所见:“茫茫”二字合“夕”字而来,日暮时分,海天相接,朦朦胧胧;山势连绵,水面广阔,景象旷远。 |
B.颔联中,诗人的视线由远而近,“灯火万家城四畔”借万家灯火表现了城市异常繁华的景象,场面蔚为壮观,诗人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
C.“星河一道水中央”承上句而来,写出了江边灯火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犹如星光闪烁,与上句情景相映成趣。 |
D.尾联表达了置身江楼可消除暑热的喜悦,与朋友所居茅舍相比更加清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朋友所处简陋、恶劣环境的深切同情。 |
逢故人
(唐)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
灞上秋居①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释)① 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
B.颔联中的“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季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 |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
闲居晚夏
姚合①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
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
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注] ①姚合,晚唐著名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簿,以心存退隐的态度为官,官至从三品秘书监。【小题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闲居”二字点题,“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为后文抒情作了铺垫。 |
B.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一个“老”字既写出时光的流逝,也隐含有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 |
C.“繁叶”“鸣蝉”等处,点到了题目之中的“夏”字。颈联描写了闲居环境的优美。 |
D.“侵”“咽”用得极妙。“侵”既写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动态之美;“咽”描绘声之低弱,反衬叶之繁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