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曾祖琇之,齐左民尚书、吴兴太守。祖臶,太子舍人、尚书三公郎。父稚孙,梁宁远枝江公主簿、无锡令。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坟》《索》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
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士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迁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晋陵自宋、齐以来,旧为大郡,虽经寇扰,犹为全实,前后二千石多行侵暴,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船监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劳卿厚意,幸勿为烦。”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迁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中书舍人,掌诏诰,扬、东扬二州大中正。天嘉四年,重除御史中丞,寻为五兵尚书,常侍、中正如故。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及世祖疾笃,奂与高宗及仲举并吏部尚书袁枢、中书舍人刘师知等入侍医药。世祖尝谓奂等曰:“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乂,四海事重,宜须长君。朕欲近则晋成,远隆殷法,卿等须遵此意。”奂乃流涕欺欷而对曰:“陛下御膳违和,痊复非久,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跻,安成王介弟之尊,足为周旦,阿衡宰辅,若有废立之心,臣等愚诚,不敢闻诏。”世祖曰:“古之遗直,复见于卿。”天康元年,乃用奂为太子詹事,二州中正如故。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陈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
B.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
C.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
D.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 |
A.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也用作古代帝王的自称,先秦时一般为诸侯王自称。 |
B.受禅:中国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新皇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
C.二千石:汉代官秩,又为县令的通称。汉制,县令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 |
D.践祚: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也指帝王即位,登基。 |
A.孔奂才几岁时就成了孤儿,但他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涉猎通晓经书史籍诸子百家的著作,当时号称学问渊博的刘显也佩服他。 |
B.叛贼统帅侯子鉴是侯景的心腹亲信,朝廷官员见到他都卑躬屈膝,只有孔奂傲然自若,不愿取媚于凶暴丑恶之人,保持自己的气节。 |
C.永定二年,孔奂担任晋陵太守,以清白自守,妻子和儿女都不到他任官的地方,所得的官俸,也分送救济孤儿寡妇,郡中称他为“神君”。 |
D.孔奂性情刚直,世祖病重时,认为天下的事务重大,有废除皇太子另立继承人的想法,孔奂积极支持,世祖称他有直道而行的遗风。 |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2)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
A.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
B.“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
C.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
D.“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
宿毕侍御宅
钱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①合,室乃一瓢空。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注]①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
B.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
C.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 |
D.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
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小题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诗中“不胜”的意思是____。
【小题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早春寄王汉阳
李 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气息,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喜悦之情。 |
B.诗中“昨夜”“入”二词写出了时节骤然变换、春风吹拂的特点,表现春归景象。 |
C.“黄金色”是写杨柳嫩黄之色,正扣题目中“早春”二字,也和“春还”呼应。 |
D.诗歌后四句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有描写、有抒情,感情蓬勃奔放,荡人心魄。 |
陶侃,字士行,早孤贫,为县吏。鄱阳范逵称美之,庐江太守张夔察为孝廉。刘弘为荆州刺史,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向襄阳计贼张昌,以军功封东乡侯。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宁,侃备威仅。迎母官舍,乡里荣之。敏遣其弟恢来寇式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后以母忧去职,服阙,参东海王越军事,迁武昌大宁。帝使侃击杜弢,令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侃节度,击贼,破之。王敦表拜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楚郢士女莫不相庆。侃勤于吏职,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既苏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为贼所害。平南将军温峤要侃同赴朝廷,推为盟主。于是戎服登舟,星言兼迈。瞻丧至不临,与温峤、庾亮等俱会石头。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乃从长史殷羡言,与峻战陈陵东,贼众大溃。侃寻以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命张夔子隐为参军,范逵子珧为湘东太守,辟刘弘曾孙安为掾属,凡微时所荷,一餐咸报。平襄阳,拜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上表固让。咸和七年六月疾笃,又上表逊位。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侃遣令葬国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成帝策谥曰“桓”,祠以太牢。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
B.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
C.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
D.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朝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三年丧满,称之为服阕。 |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与持节相同。 |
D.国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
A.陶侃为人敦厚,受人恩惠必报。当年他出身寒微,范逵、张夔、刘弘等对他有知遇之恩;封长沙郡公后,他提拔重用恩人的子孙以为回报。 |
B.陶侃公允无私,受到吏民爱戴。凡有缴获,他全部分赏士卒;为平叛,连儿子的丧仪都没有参加;升任武昌太守时,当地百姓欢庆,旧部为他立碑画像。 |
C.陶侃勤于吏职,为官政绩显著。任荆州刺史时,公府内外事务千头万绪,他都处理得从无遗漏;他管辖的南陵到白帝一带,民风淳朴,路不拾遗。 |
D.陶侃忠勇为国,多次平定叛乱。他先后平定张昌、陈敏、杜弢、苏峻之乱,为稳定国家政权立下战功;成帝赐他益号“桓”,准以太牢礼祭祀。 |
(1)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
(2)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孝庄末,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藩所禽,遂居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即归附。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王牙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吏部尚书。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除沧州刺史。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伐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史。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成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以老病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周书·王士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
B.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
C.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
D.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
A.字,指有身份的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外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
B.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与“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的“河东”所指相同。 |
C.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代有京畿道,宋代有京畿路,如今指北京及周边地区。 |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乞身”“请骸骨”“致仕”等。 |
A.王士良出身官宦,从小行事谨慎。他的曾祖父曾任武将,祖父为官时举家迁居代郡,父亲曾任地方行政长官;他少时就行事谨慎,不胡乱结交朋友; |
B.王士良审时度势,劝谏敌军首领。他与纥豆陵步藩交战时被擒,才华受到敌军首领赏识,被授官赐婚,后来他晓以利害,成功说服敌军首领归附朝廷。 |
C.王士良双亲早逝,侍奉继母至孝。继母去世后,他为继母守孝,多次上书谢绝齐文宣帝的征召,他还因守丧哀伤过度长期卧病在床,皇帝亲白探望他。 |
D.王士良忠心事主,行事认真细致。孝昭帝即位后重视选拔人才,王士良受到皇帝的委派,和同僚到民间为皇帝悉心访求人才,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 |
(1)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2)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小题1】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
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妙。 |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赢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
D.整首诗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 知 敌 之 害 而 不 知 为 利 之 大 秦 有 六 国 兢 兢 以 强 六 国 既 除 訑 訑 乃 亡 敌 存 灭 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柳宗元《敌戒》)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小题2】柳宗元与同时代的________ 都是____________的倡导者。
【小题3】柳宗元在本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