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小题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6-28 09:5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
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B.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淅淅”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C.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D.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 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E.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而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小题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