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 知 敌 之 害 而 不 知 为 利 之 大 秦 有 六 国 兢 兢 以 强 六 国 既 除 訑 訑 乃 亡 敌 存 灭 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柳宗元《敌戒》)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柳宗元与同时代的________ 都是____________的倡导者。
【小题3】柳宗元在本段中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30 09:5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是,太尉(称段秀实,时为泾州刺史。后反对朱泚称帝,遇害,追赠太尉)在泾州,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用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医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求谌 谕:告诉。
B.谷代偿 市:市场
C.朱泚致货币 幸:表“或许”之意。
D.之梁木上 栖:放置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农饥死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然终不在吾第  曼辞自饰,无益
C.太尉在泾州,营田官    前长君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D.太尉大泣曰:“我困汝!”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段秀实公正清廉的一组是
①太尉判状,辞甚逊,使人求渝谌。 ②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③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    ④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⑤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⑥果不用吾言。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焦令谌占民田给农民耕种,农民受灾后仍按原先约定索取一半收成,段秀实据实判状,以求焦令谌宽免,焦令谌竟将告状的农民打成重伤。
B.段秀实亲自为重伤灾农包扎上药,喂饭食,并贱卖了自己骑的马,买了粮食交纳给焦令谌,还让刚直的军帅尹少荣责骂了焦令谌。
C.段秀实被朝廷征召做司农官,预先告诫家族人不要收朱泚送的礼物,可是他的女婿没能拒绝,还是收下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
D.段秀实生气他的女婿没有听他的话,并且不许把三百匹大绫放在家中,而是原封不动地送到司农官的治事堂,放在梁木之上。
【小题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2)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医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于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各,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白。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返回京城后,又写信给柳宗元,要求拜师。②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③苍黄:同“仓皇”,惊慌失措的样子。④假而:假如。⑤苟亟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

(阅读指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这篇写给韦中立求师为学的复信中,柳宗元主要谈了对建立师生关系的看法,以及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柳宗元说“不敢为人师”,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为人师要遭到嘲笑、诽谤的。因此,柳宗元要避为师之名而就为师之实。所以他既婉言拒绝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又“愿悉陈中所得者”,勤勤恳恳地教导青年。柳宗元在信中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认为有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柳宗元在文中表明的为师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学创作主张,对于推进当时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仆自固无取(________)
(2)人不事师(________)
(3)南越中数州(_________) 
(4)则仆固愿陈中所得者(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抗颜而为师 ②利乘便,宰割天下
B.①至无雪已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若定是非教吾子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致天下之士
D.①其为不敢也决矣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辱云欲相师B.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
C.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D.非独见病,亦以吾子
【小题4】下列句子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A.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世果群怪聚骂
C.邑犬群吠,吠所怪也D.余以为过言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2)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小题6】下面是对上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中,柳宗元首先说自身条件差,够不上当老师的资格,婉言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请求。当然,这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辞,并不是他拒绝的真正原因。
B.接着,作者从师道衰落的历史谈到目前的情况,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师道之衰,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说,已经陈列了韦中立想看的全部文章,并不是想炫耀,只是想看看韦中立是不是真的喜欢他的文章;还提到,从韦中立的来信可知,韦中立对文章的过誉,只是韦中立特别喜欢的缘故。
D.最后柳宗元提出,取其实而去其名,这样既可以免遭嘲笑攻击,又能达到行师道的目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小题1】下面对柳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幸,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久为做官所“累”,因而为贬窜南荒为“幸”。
B.“闲依”含有闲散的无聊之感,“偶似”表明渐渐融入山林,慢慢适应隐士淡泊、闲适的生活。
C.本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闲适的田园生活,抒写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D.本诗不假雕琢,放笔写来,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旷远,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复杂的感情。
【小题2】下面对苏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夜晚归家时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阵阵,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B.“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C.尾联表现诗人愿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度自己的余生,获得精神解脱。
D.本诗表现了诗人谪居黄州后,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尽的自然,落寞无奈又悲凉伤感的心境。
【小题3】这两位诗人在被贬谪后,人生态度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进行归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