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两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饮酒登高,表现一派和熙欢乐之景。 |
B.颔联用“霜威”“杀气”来正面描写封常清,表现其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 |
C.颈联用“横笛”“娇歌”等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活动,又用“征雁”“塞云”来暗示边塞大战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势。 |
D.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担忧之情:幸好边疆暂时没有战事,但将士们的“醉舞”却未免太放松警惕了。 |
【小题2】诗中的封大夫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颍川庾纯常叹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矣!”
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复除猥滥,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
咸在位多所执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骏故据正。咸以骏与夺惟意,乃奏免骏大中正。司徒魏舒,骏之姻属,屡却不署,咸据正甚苦。舒终不从,咸遂独上。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书曰:“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令使诸部用心,各如毛玠①,风俗之移,在不难矣。”朝廷从之。
迁尚书左丞。时汝南王亮辅政,咸致书曰:“咸以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无功而厚赏,莫不乐国有祸,祸起当复有大功也。人而乐祸,其可极乎!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窃以为忧。”
吴郡顾荣常与亲故书曰:“傅长虞为司隶,劲直忠果,劾按惊人。虽非周才,偏亮可贵也。”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二十万,谥曰贞。
(注)①毛玠:三国时期的人物,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17》,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
B.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
C.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
D.臣以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
A.“袭爵”指子孙后代沿袭先代的做法。“袭父爵”是指傅咸继承父亲的优良传统。 |
B.“布衣”是麻布衣服,古代平民通常穿布制的衣服,后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百姓。 |
C.“复除”即免除赋役,古代做官、服兵役或朝廷认为有特殊贡献者可以免除赋役。 |
D.“赠”即追赠,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可用于朝廷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
A.傅咸聪慧明达、善写文章。他的言论自成规箴之言,能警醒人们引以为戒。颍川庾纯常常感叹傅咸的文章与诗人的创作接近。 |
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敢谏。他上书指出晋武帝登基十五年来虽日理万机,但国家、百姓仍旧不富裕。他提出的多项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
C.傅咸坚持原则,行事公道。他对夏侯骏随心所欲褒贬官员的行为不满,上奏罢免其官职,在司徒魏舒屡次推托拒绝后独自上书。 |
D.傅咸直指时弊,忧国忧民。他反对世俗奢靡,为此上书朝廷,他认为朝廷的封赏没有节度,对此表达了担忧,希望引起执政者的关注。 |
(1)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
(2)圣人且犹不免疑,况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掉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抖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间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小题1】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人以“一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
B.《送张舍人之江东》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 |
C.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掉”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
D.《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
【小题2】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陇头吟
翁绶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注)①横行:趾高气扬,横行霸道。②未央:本为汉宫名,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陇水潺湲陇树黄”,潺湲,形容水流缓慢,说明此处地形条件复杂,水流不畅。该句写水流缓慢,树叶枯黄,烘托出低沉的氛围。 |
B.“征人陇上尽思乡”,由于守边十分艰苦,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个“尽”字道出战土们无心守边,整日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
C.“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落日西崖斜,朔风劲吹,战马嘶鸣,大雁高飞,勾起了守边战士的无限相思。 |
D.“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两句诗写出 戍边将士坚守边关、严阵以待的紧张场景,为末尾言志铺垫。 |
E.这首诗沿着起兴、烘托、议论的线索渐次展开,情感的抒发由平缓而浓烈,最后一联章显志古代诗歌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
又呈吴郎[注]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中。
(注)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瘳”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表明之前已经就西邻扑枣之事写过诗劝说过吴郎了,但效果不佳,故而“又呈”。 |
B.前两联诗人用自己之前对待西邻贫妇扑枣的态度,来启发劝导吴郎,希望其理解体谅。 |
C.颈联说吴郎“插疏篱”并非针对西邻贫妇,给吴郎留下回旋余地,有利于达到目的。 |
D.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1.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2.九华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3. 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
B.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名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
C.前往舒州的裴坦刚中进士不久,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
【小题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①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②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②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军行》诗中,“穿金甲”暗示着将士身经百战,建立功勋后,获得“金甲”奖赏,荣归故里。 |
B.《渔家傲》词中,范仲淹借雁归衡阳与自己依旧戍守边城形成对比,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 |
C.范词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马啸等,四处边声起,暗示双方正在激烈厮杀。 |
D.范仲淹在词中借用窦宪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也能在戍边生涯中有所建树的的志向。 |
(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词中描写的边塞生活及情感内容有何异同。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天平盛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
B.“城头鼓角”四字未正面描写战事,而是从侧面来写,与首句共同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 |
C.诗歌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 |
D.“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
【小题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谢几卿,陈郡阳夏人。曾祖灵运,宋临川内史,父超宗,齐黄门郎,并有重名于前代。几卿幼清辩,当世号曰神童。后超宗坐事徙越州,路出新亭渚,几卿不忍辞诀,遂投赴江流,幸得不沉溺。及居父忧,哀毁过礼。服阕,召补圆子生,齐文惠太子自临策试。太子谓祭酒王俭曰:“几卿本长玄理,今可以经义访之。”俭承旨发问,几卿随事辨对,辞无滞者,文惠大称赏焉。俭谓人曰:“谢超宗为不死矣。”既长,好学,博涉有文采。起家豫章王国常侍,累迁车骑法曹行参军、相国祭酒,出为宁国令,入补尚书殿中郎、太尉晋安王主薄。天监初,除征虏都鄱阳王记室、尚书三公侍郎,寻为治书侍御史。几卿详悉故实,仆射徐勉每有疑滞,多询访之,然常会意便行,不拘朝宪。尝预乐游苑宴,不得醉而还,因谐道边酒垆,停车寨幔,与车前三驺对饮,时观者如绪,几卿处之自若。后以在省署,夜著犊鼻裈,与门生登阁道饮酒酣呼,为有司纠奏,坐免官。寻起为国子博士,俄除河东太守,秩未满,陈疾解。寻除太子率更令,迁镇卫南平王长史。普通六年,诏遣领军将军西昌侯萧渊藻督众军北伐,几卿启求行,擢为军师长史,加威戎将军。军至涡阳退败,几卿坐免官。居宅在白场石井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宾客满坐时左丞庾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或乘车游郊野或醉而执鐸挽歌不屑物议。几卿虽不持检操,然于家门笃睦。兄才卿早卒,从子藻幼孤,几卿抚养甚至。及藻成立,历清官公府祭酒、主簿,皆几卿奖训之力也。世以此称之。几卿未及序用,病卒。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南史·谢几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宅在白场石井/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宾客满坐时/左丞庾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或乘车游郊野/或醉而执鐸/挽歌不屑物议/ |
B.居宅在白场石井/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宾客满坐时/左丞庾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或乘车游郊野/或醉而执鐸/挽歌不屑物议/ |
C.居宅在白场石井/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宾客满坐/时左丞庾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或乘车游郊野/或醉而执鐸挽歌/不屑物议/ |
D.居宅在白场石井/朝中交好者载酒/从之宾客满坐/时左丞庾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或乘车游郊野/或醉而执鐸挽歌/不屑物议/ |
A.策试是古代考试取士时以写策论的方式进行的一种科举考试,有司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
B.天监是梁武帝策衍的第一个年号,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方法纪年。 |
C.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是国家设置的最高学位,后成为学术上精通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D.秩可指官员的任期,又可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或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考评后有功者俸禄增加,有罪者俸禄减少乃至取消。 |
A.谢几卿博览众书,才思过人。他年幼时聪明有口才,有神童的称号,之后他流畅地回答出祭酒王俭的提问,受到文惠太子的赞赏。 |
B.谢几卿生性放达,不拘小节。他曾在众人的围观下,买酒与车夫对饮,又曾在夜晚穿着短裤,与门生在阁道中饮酒狂呼。 |
C.谢几卿关心战事,奏请从军。谢几卿上表诸求随西昌侯萧渊藻北伐,被提拔为军师长史,可惜兵败,他因此获罪免职。 |
D.谢几卿爱护后辈,家庭和睦。谢几卿抚养自己的独子谢藻十分尽心,谢藻长大自立并能入朝做官,得益于他的鼓励和教导。 |
(1)后超宗坐事徙越州,路出新亭渚,几卿不忍辞诀,遂投赴江流,幸得不沉溺。
(2)几卿详悉故实,仆射徐勉每有疑滞,多询访之,然常会意便行,不拘朝宪。
送刘秀才归江陵
杜牧
彩服鲜华觐渚宫①,鲈鱼新熟别江东。
刘郎浦②夜侵船月,宋玉亭③春弄袖风。
落落④精神终有立,飘飘才思杳无穷。
谁人世上为金口,借取明时一荐雄⑤。
(注释)①渚宫:春秋时楚国的别宫。故址在今湖北江陵。②刘郎浦:在江陵府石首县(今属湖北)沙步,乃刘备娶吴主女之处。③宋玉亭:江陵有宋玉故宅。④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⑤雄:指扬雄。《甘泉赋序》:“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召雄待诏承明之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彩服”化用了老莱子娱亲的典故,表达了朋友刘秀才为了孝亲而和我辞别归家。 |
B.“鲈鱼”化用张翰的典故,西风起时张翰就辞官回乡,以此表明朋友思乡之情。 |
C.“刘郎浦”“宋玉亭”,把刘秀才和宋玉进行对比,目的是赞赏朋友的才华出众。 |
D.诗歌的前四句通过想象,写刘秀才归家的情景,突出了刘秀才德才兼备的品行。 |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