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图形的性质
-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SSS
- SAS
- 尺规作图——作角
- 尺规作图——作三角形
- HL
- 全等的判定综合
- 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问题
-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 线段垂直平分线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如图,已知线段AC∥y轴,点B在第一象限,且AO平分∠BAC,AB交y轴与G,连OB、O
A.![]() (1)判断△AOG的形状,并予以证明; (2)若点B、C关于y轴对称,求证:AO⊥BO. |
如图,点A,D,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EDF,补充下列条件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


A.AD=CF | B.BC∥EF | C.∠B=∠E | D.BC=EF |
如图,已知BD平分∠ABC,则不一定能使△ABD≌△CBD的条件是( )


A.∠A=∠C | B.∠ADB=∠CDB | C.AB=CB | D.AD=CD |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象限中有一点B. 要求:用尺规作图作一条直线AC,使它与x轴和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C,且使∠ABC=90°,△ABC与△AOC全等.
(1)小明的作法是:过B点分别向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为A、C,连接A、C,则直线AC即为所求.请你帮助小明在图中完成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图
(2)请在图中再画出另一条满足条件的直线AC,并说明理由.

图
(1)小明的作法是:过B点分别向x 轴、y 轴作垂线,垂足为A、C,连接A、C,则直线AC即为所求.请你帮助小明在图中完成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图
(2)请在图中再画出另一条满足条件的直线AC,并说明理由.

图
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中,点A,B,C均落在格点上.

(1)直接写出△ABC的面积 .
(2)画出△ABC关于直线
的轴对称图形△A1B1C1.
(3)判断△A1B1C1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直接写出△ABC的面积 .
(2)画出△ABC关于直线

(3)判断△A1B1C1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背景知识:
如图(2),在Rt△ABC中,∠ACB=90°,
,则:
.
(1)解决问题:
如图(2),∠ACD = 90°,AC = DC,MN是过点A的直线,过点D作DB⊥MN于点B,连接CB,试探究线段BA、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
不妨过点C作CE⊥CB,与MN交于点E,易发现图中出现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即 ≌ ,由此可得线段BA、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类比探究:
将图(2)中的MN绕点A旋转到图(3)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试探究线段BA、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拓展应用:
将图(2)中的MN绕点A旋转到图(4)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若BD=2,BC=
,则AB的长为 .
如图(2),在Rt△ABC中,∠ACB=90°,


(1)解决问题:
如图(2),∠ACD = 90°,AC = DC,MN是过点A的直线,过点D作DB⊥MN于点B,连接CB,试探究线段BA、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
不妨过点C作CE⊥CB,与MN交于点E,易发现图中出现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即 ≌ ,由此可得线段BA、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类比探究:
将图(2)中的MN绕点A旋转到图(3)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试探究线段BA、BC、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拓展应用:
将图(2)中的MN绕点A旋转到图(4)的位置,其它条件不变,若BD=2,BC=


如图,在△ABC中,∠ACB=90°,AC=BC=
,点P是AC边上的一动点(点P不与端点A、C重合),过点A作AE⊥BP于D,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ACE≌△BCP;
(2)在点P的移动过程中,若AD=DC,试求CP的长;
(3)试探索:在点P的移动过程中,∠ADC的大小是否保持不变?若保持不变,请求出∠ADC的大小;若有变化,请说明变化情况.

(1)求证:△ACE≌△BCP;
(2)在点P的移动过程中,若AD=DC,试求CP的长;
(3)试探索:在点P的移动过程中,∠ADC的大小是否保持不变?若保持不变,请求出∠ADC的大小;若有变化,请说明变化情况.

如图,△OAB和△OCD中,OA=OB,OC=OD,∠AOB=∠COD=90°,AC、BD交于点M.(1) 如图1,求证:AC=BD,判断AC与B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 如图2,∠AOB=∠COD=60°时,∠AMD的度数为___________.
(2) 如图2,∠AOB=∠COD=60°时,∠AMD的度数为___________.
